地基工程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
'地基工程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地基工程1.1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1.1总则1.1.1.1适用范围土工合成材料适用于加固软弱地基,使之形成复合地基,可提高土体强度,显著地减少沉降,提高地基的稳定性;用于公路、铁路路基作加强层,防止路基翻浆、下沉;用于堤岸边坡,可使结构坡角加大,又能充分压实;作挡土墙后的加固,可代替砂井。此外,还可用于河道和海港岸坡的防冲;水库、渠道的防渗以及土石坝、灰坝、尾矿坝与闸基的反滤层,可取代砂石级配良好的反滤层,达到节约投资、缩短工期、保证安全使用的目的。1.1.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79—2002);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17639—19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长丝机织土工布》(GB/T17640—199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裂膜丝机织土工布》(GB/T17641—1998);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非织造复合土工布》(GB/T17642—19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聚乙烯土工膜》(GB/T17643—1998);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聚氯乙烯土工膜》(GB/T17688—199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塑料土工格栅》(GB/T17689—1998);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塑料扁丝编制土工布》(GB/T17690--1998)。1.1.2术语1.土工合成材料:岩土工程和土木工程中所应用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总称。2.土工织物: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按制造方法不同分为织造土工织物和非织造(无纺)土工织物。1
3.土工膜:由聚合物或沥青制成的一种相对不透水薄膜。4.土工格栅:由高密度聚乙烯等聚合物经挤压加工再进行拉伸制成的格栅状、用于加筋的土工合成材料。其开孔可容周围土、石或其他土工材料穿入。5.土工带:经挤压拉伸或加筋制成的条带抗拉材料。6.土工格室:由土工格栅、土工织物或土工膜、条带等形成的蜂窝状或网格状三维结构材料。7.土工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而成的土工合成材料。1.1.3基本规定1.施工前应对土工合成材料的物理性能(单位面积的质量、厚度、相对密度)、2强度、延伸率以及土、砂石料等做检验。土工合成材料以lOOm为一批,每批应抽查5%;产品验收抽样以卷为单位时,每批应抽查5%,并不少于一卷。2.施工过程中应检查清基、回填料铺设厚度及平整度、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方向、接缝搭接长度或接缝状况、土工合成材料与结构的连接状况等。3.施工结束后,应进行承载力检验。1.1.4施工准备1.1.4.1技术准备1.详细阅读设计文件,准确理解设计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在地基加固中的作用。2.详细阅读地质勘察报告,了解原地基土层的工程特性、土质及地下水对拟使用的土工合成材料的腐蚀和施工影响。3.对拟使用的回填土、石做检验,确保符合设计要求。4.根据设计要求和土工合成材料特性及现场施工条件编制施工方案。5.对工人进行施工技术交底。1.1.4.2材料准备1.根据设计要求及施工现场情况,制定土工合成材料的采购计划;2.选择回填土、石的来源地;3.土工合成材料进场时,应检查产品标签、生产厂家、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并取样送检;4.根据施工方案将土工合成材料提前裁剪拼接成适合的幅片;5.准备好土工合成材料的存放地点,避免土工合成材料进场后受阳光直接照晒。1.1.4.3主要机具1.土工合成材料拼接机具;2
2.回填土、石料运输机具;3.回填层夯实、碾压机具;4.水准仪、钢尺等。1.1.4.4作业条件1.土工合成材料验收合格;2.回填土、石材料试验合格;3.向工人的技术交底已经完成;4.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基层处理合格。1.1.5材料和质量要点1.1.5.1土工合成材料的分类土工合成材料目前可分为下列四大类:1.土工织物:织造型——机织(含编织)、针织非织造型——针刺、热粘、胶粘2.土工膜:有材质、厚薄之分3.土工复合材:复合土工膜复合土工织物复合防排水材料——排水带、排水管、排防水材料等4.土工特种材料: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带、土工网土工模带、三维网垫、聚苯乙烯等1.1.5.2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1)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指标包括其本身特性指标及其与土相互作用指标。后者需模拟实际工作条件由试验确定(该指标主要用于初步设计时参考)。(2)土工合成材料自身特性指标包括下列内容:1)产品形态指标:材质、幅度、每卷长度、包装等;2)物理性能指标:单位面积(长度)、质量、厚度、有效孔径(或开孔尺寸)等;3)力学性能指标: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握持强度、顶破强度、胀破强度、材料与土相互作用的摩擦强度等;4)水力学:透水率、导水率、梯度比等;5)耐久性能:抗老化、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等。1.1.5.3土工合成材料应按设计指定产品选择,设计没有明确指定时,应选用抗拉强度大,延伸率较小的产品。土工格栅应有较大糙度;土工织物、土工膜应有较高的刺破、顶破、握持强度,其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3
1.1.5.4土工合成材料的抽样检验可根据使用功能进行试验项目选择(见表1.1.5.4)。土工合成材料试验项目选择表表1.1.5.4试验项目使用目的试验项目使用目的加筋排水加筋排水单位面积质量√√顶破√√厚度o√刺破√o孔径√o淤堵o√渗透系数o√直接剪切摩擦√o拉伸√√注:√为必做项,o为选做或不做项。1.1.5.5土工合成材料自身主要性能的试验方法标准可参照《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SL/T235--1999)执行。1.1.6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1.6.1操作工艺1.基层处理(1)铺放土工合成材料的基层应平整,局部高差不大于50mm。清除树根、草根及硬物,避免损伤破坏土工合成材料。(2)对于不宜直接铺放土工合成材料的基层应先设置砂垫层,砂垫层厚度不宜小于300mm,宜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2.土工合成材料铺放(1)首先应检查材料有无损伤破坏。(2)土工合成材料须按其主要受力方向铺放。(3)铺放时应用人工拉紧,没有皱折,且紧贴下承层。应随铺随及时压固,以免被风掀起。(4)土工合成材料铺放时,两端须有富余量。富余量每端不少于1000mm,且应按设计要求加以固定。(5)相邻土工合成材料的连接,对土工格栅可采用密贴排放或重叠搭接,用聚合材料绳或棒或特种连接件连接。对土工织物及土工膜可采用搭接或缝接。(6)当加筋垫层采用多层土工材料时,上下层土工材料的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距离不小于500mm。(7)土工织物、土工膜的连接可采用搭接法、缝合法和胶结法。连接处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的强度。4
1)搭接法:搭接长度3001000mm,视建筑荷载、铺设地形、基层特性和铺放条件而定。一般情况下采用300500mm。荷载大、地形倾斜、基层极软,不小于500mm,水下铺放不小于1000mm。当土工织物、土工膜上铺有砂垫层时不宜采用搭接法。2)缝合法:采用尼龙或涤纶线将土工织物或土工膜双道缝合,两道缝线间距lO~25mm。缝合形式如图1.1.6.2所示。3)胶结法:采用热粘接或胶粘接。粘接时搭接宽度不宜小于lOOmm。(8)在土工合成材料铺放时,不得有大面积的损伤破坏。对小的裂缝或孔洞,应在其上缝补新材料。新材料面积不小于破坏面积的4倍,边长不小于lOOOmm。3.回填(1)土工合成材料垫层地基,无论是使用单层还是多层土工合成加筋材料,作为加筋垫层结构的回填料,材料种类、层间高度、碾压密实度等都应由设计确定。(2)回填料为中、粗、砾砂或细粒碎石类时,在距土工合成材料(主要指土工织物或土工膜)80mm范围内,最大粒径应小于60mm,当采用黏性土时,填料应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并不含有对土工合成材料有腐蚀作用的成分。(3)当使用块石做土工合成材料保护层时,块石抛放高度应小于300mm,且土工合成材料上应铺放厚度不小于50mm的砂层。(4)对于黏性土,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2%以内,密实度不小于最大密实度的95%。(5)回填土应分层进行,每层填土的厚度应随填土的深度及所选压实机械性能确定。一般为100~300mm,但筋上第一层填土厚度不小于150mm。(6)填土顺序对不同的地基有不同要求:1)极软地基采用后卸式运土车,先从土工合成材料两侧卸土,形成戗台,然后对称往两戗台间填土。施工平面应始终呈“凹”形(凹口朝前进方向)。2)一般地基采用从中心向外侧对称进行。平面上呈“凸”形(突口朝前进方向)。(7)回填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及地基沉降情况,控制回填速度。(8)土工合成材料上第一层填土,填土机械只能沿垂直于土工合成材料的铺放方向运行。应用轻型机械(压力小于55kPa)摊料或碾压。填土高度大于600mm后方可使用重型机械。1.1.7质量标准5
1.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应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2.土工合成材料地基表面应平整。3.土工合成材料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1.1.7的规定。质量标准表1.1.7允许误差或允许值项序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单位数值1土工合成材料强度%≤5置于夹具上做拉伸试验(结果与设计标比)主控2土工合成材料延伸率%≤3置于夹具上做拉伸试验(结果与设计标比)项3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按规定的方法目—1土工合成材料搭接长度mm≥270用钢尺量般2土石料有机质含量%≤4焙烧法项3层面平整度mm≤18用2m靠尺目4每层铺设厚度mm±22水准仪1.1.8成品保护1.铺放土工合成材料,现场施工人员禁止穿硬底或带钉的鞋;2.土工合成材料铺放后,宜在48h内覆盖,避免曝晒;3.严禁机械直接在土工合成材料表面行走;4.用黏土做回填时,应采取排水措施。雨雪天要加以遮盖。1.1.9安全环保措施1.土工合成材料存放点和施工现场禁止烟火;2.土工格栅冬季易变硬,应防止施工人员割、碰损伤;3.土工合成废料要及时回收集中处理,以免污染环境。1.1.10质量记录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工程验收时应有以下质量记录:1.土工合成材料产品出厂合格证;2.土工合成材料性能(按设计要求项目)实验报告;3.土工合成材料接头抽样试验报告;4.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5.土工合成材料地基工程隐蔽检查资料;6.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承载力检验报告;7.设计文件资料;8.施工技术交底资料;6
9.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或规范要求的其他资料。1.2强夯地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2.1总则1.2.1.1适用范围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对于高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等地基,当采用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当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现场周围已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有影响时不得采用,必须采用时应采取防振措施。1.2.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2.2术语1.强夯法:用大吨位(10~40t)夯锤,反复起吊至高处(6~30m)使其自由下落,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2.强夯地基:利用重锤自由下落的冲击能来夯实浅层填土地基,使表面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硬土层来承受上部荷载的地基。1.2.3基本规定1.强夯施工前,应在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以确定相应的施工参数。试验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2.施工前应检查夯锤重量、尺寸,落距控制手段,排水设施及被夯地基的土质。3.施工中应检查落距、夯击遍数、夯点位置、夯击范围。4.施工结束后,检查被夯地基的强度并进行承载力检验。1.2.4施工准备1.2.4.1技术准备1.应有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强夯场地平面图及设计对强夯的效果要求等技术资料。2.结合场区内的具体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3.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专业工种应进行短期专业技术培训。7
4.进行测量基准交底、复测及验收工作。5.其他技术准备工作。1.2.4.2劳动力准备起重司机1名、起重工2名、辅助工4名(单机单班考虑)。1.2.4.3主要机具1.夯锤:可用钢材制作,或用钢板为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混凝土制成。夯锤底面为方形或圆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夯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2.起重机械:宜选用起重能力15t以上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起重设备,但必须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的要求,并均需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3.自动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4.推土机:用T3-100型,用作回填、整平夯坑和作地锚。5.检测设备:有标准贯入度、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设备以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1.2.4.4作业条件1.场地已整平,机械设备进出场道路已修好。表面松散土层已经预压。雨期施工周边已挖好排水沟,防止场地表面积水。2.现场积水已排除,满足机械行走作业。1.2.5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2.5.1工艺流程场地平整一布置夯点一机械就位一夯锤起吊至预定高度一夯锤自由下落一按设计要求重复夯击一低能量夯实表层松土1.2.5.2设计1.有效加固深度:H≈a√m.h式中a——修正系数,一般黏性土取0.5,砂性土到0.7,黄土取0.35~0.5;H——有效加固深度(m);M----夯锤重(t);h----落距(m)。8
实际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很多,除了锤重和落距外,还有地基土层的性质、不同土层的厚度和埋藏顺序、地下水位以及其他强夯的设计参数等都与有效加固深度密切相关。在缺少经验或试验资料时,可按表1.2.5.2预估。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m)表1.2.5.2单击夯击能碎石土、砂土等粉土、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等细(kN.m)粗颗粒土颗粒土10005.0~6.04.0~5.020006.0~7.05.0~6.030007.0~8.06.0~7.040008.O~9.07.0~8.050009.O~9.58.0~8.560009.5~10.O8.5~9.0800010.0~10.59.0~9.5注: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2.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量小于4000kN.m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为4000~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量大于6000kN.m时为200mm;(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3.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3遍,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多次夯击,锤印搭接。4.两遍夯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5.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6.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9
7.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8.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根据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规定确定。9.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有关规定。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1.2.5.3操作工艺1.强夯工艺要点(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2)标识第一遍强夯点位置,并测量原地面高程;(3)起重机就位,使夯锤中心对准夯点位置;(4)测量夯前锤顶标高;(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夯锤脱落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标高;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6)重复步骤(5),按设计要求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7)换夯点,重复(3)~(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度;(9)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以上步骤逐次完成强夯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标高。2.施工操作要点(1)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荷载,施工前必须清除所有障碍物及地下管线。(2)强夯机械必须符合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要求,并设置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起重机臂杆在突然卸重时发生后倾和减少臂杆的振动。安全装置一般采用在臂杆的顶部用两根钢丝绳锚系到起重机前方的推土机上。不进行强夯施工时,推土机可作平整场地用。(3)强夯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控制。夯击深度应用水准仪测量控制。(4)每夯击一遍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然后用土将夯坑填平,方可进行下一遍夯实,施工平均下沉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10
(5)强夯时,首先应检验夯锤是否处于中心,若有偏心时,应采取在锤边焊钢板或增减混凝土等办法使其平衡,防止夯坑倾斜。(6)夯击时,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正确。如错位或坑底倾斜度过大,应及时用砂土将坑整平,予以补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7)淤泥及淤泥质土地基强夯,通常采用开挖排水盲沟(盲沟的开挖深度、间距、方向等技术参数应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或在夯坑内回填粗骨料,进行置换强夯。(8)强夯时,会对地基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一定的振动,夯击点宜距现有建筑物15m以上,如间距不足,可在夯点与建筑物之间开挖隔振沟带,其沟深要超过建筑物的基础深度,并有足够的长度,或把强夯场地包围起来。3.雨期强夯施工措施(1)强夯施工宜在干旱季节进行。在雨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积水,导致土质变软,以致出现挤出现象,降低强夯效果。(2)根据总图利用自然地形确定明沟排水方向,按规定坡度挖好明沟,以确保施工质量。(3)对强夯的区域及时进行表面碾压。(4)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做到事前预防。(5)履带式起重机在雨后强夯时,严禁在未经夯实的虚土上或低洼处作业,同时应进行试吊,将夯锤吊离地面lm左右往返起落数次,确定稳妥后,方可正式强夯。(6)使用轮胎式起重机在强夯和移机过程中都应铺设垫板。1.2.6质量标准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L2.6的规定。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表1.2.6序允许偏差或允许值项目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单位数值号1地基强度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主控项目2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序号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一1夯锤落距mm±270钢索设标志11
般2锤重kg±90称重项3夯击遍数及顺序设计要求计数法目4夯点间距mm±450用钢尺量夯击范围(超过基础范5设计要求用钢尺量围距离)6前后两遍间歇时间设计要求1.2.7成品保护1.做好现场测量控制桩、控制网的保护工作。2.做好现场夯击位置布点的保护工作。3.做好现场排水设施的保护工作。1.2.8安全环保措施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保证体系,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习安全技术规范及施工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2.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应及时整改。3.进入现场必须带安全帽,特殊工种应持证上岗。4.吊机起重臂活动范围内严禁站人,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强夯区域。5.夯机驾驶室前应安装安全防护网,测量仪器应架设在距夯机30m以外的地方,夯锤下落位置与施工人员的安全距离为20m。6.汽车吊行走时应铺放4m×2m×0.02m钢板。7.施工时应随时观察机械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8.施工应按计划有序进行,保持现场安全文明施工。9.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定期清理,以免污染环境。1.2.9质量记录1.强夯施工纪录;2.强夯地基质量检验评定;3.强夯地基承载力检验记录;4.其他必须提供的文件和记录。1.3真空预压加固地基工程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3.1总则1.3.1.1适用范围12
真空预压法适用于处理饱和匀质黏性土及含薄层砂夹层的黏性土,特别适用于新淤填土、超软土地基的加固。1.3.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3.2术语1.预压地基:在原状土上加载,使土中水排出,以实现土的排水固结,减少建筑物地基后期沉降和提高地基承载力。按加载方法不同,分为堆载预压、真空预压、降水预压三种不同方法的预压地基。2.真空预压:是以大气压力作为预压载荷,通过先在需加固的软土地基表面铺设一层透水砂垫层或砂砾层,再在其上覆盖一层不透气的塑料薄膜或橡胶布,四周密封与大气隔绝,在砂垫层内埋设渗水管道,然后与真空泵连通进行抽气,使透水材料保持较高的真空度,在土的孔隙水中产生负的孔隙水压力,将土中孔隙水和空气逐渐吸出,从而使土体固结的一种软土地基加固方法。1.3.3基本规定1.真空预压加固地基施工前,必须详细分析地质勘察资料,了解土层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分布和层理变化,透水层的位置、地下水类型及水源补给条件等。通过土工试验确定土层的先期固结压力、孔隙比和固结压力关系、渗透系数、固结系数、三轴试验抗剪强度指标以及原位十字板抗剪强度等。同时踏勘工程附近管线、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公共设施的构造情况。2.对重要工程,应预先在现场选择试验区进行预压试验,在预压过程中应进行竖向变形、侧向位移、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等项目的监测并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根据试验区获得的监测资料确定加载速率控制指标、推算土的固结系数、固结度及最终竖向变形等,分析地基处理效果,对原设计进行修正,并指导全场的设计和施工。3.对主要以变形控制的建筑,当塑料排水带或砂井等排水竖井处理深度范围内和竖井底面以下受压土层经预压所完成的变形量和平均固结度符合设计要求时,方可卸载。对主要以地基承载力或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建筑,当地基土经预压而增长的强度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要求时,方可卸载。13
4.施工前应检查施工监测措施,沉降、孔隙水压力等原始数据,塑料排水带等位置。5.真空预压施工应检查密封膜的密封性能、真空表读数等。塑料排水带的质量标准应符合表1.3.5—1、1.3.5—2的规定。6.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专业资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检验制度。1.3.4施工准备1.3.4.1技术准备1.认真熟悉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编制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2.搜集详细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类型及分布和结构质量等情况。3.施工前应进行工艺设计,包括管网平面布置,排水管泵及电器线路布置,真空度探头位置、沉降观测点布置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其他设施的布置等。4.测量基准点复测及办理书面移交手续。1.3.4.2材料准备排水带、滤水管、聚氯乙烯薄膜等,原材料质量检验项目、批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1.3.4.3主要机具1.插板机:可采用河北兴隆机械厂制造的SD一20型履带式插板机或其他满足施工要求的插板机。2.射流式真空泵是由射流器、离心式清水泵、循环水箱等组成,空抽时必须达到95kPa以上的真空吸力。可采用ZK一3一W型卧式射流箱和ZK一3—1型立式射流箱。3.每10000m。加固面积所需设施数量见表1.3.4.3。每l0000m。所需设施数量控制表表1.3.4.3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真空射流泵台6-82滤水层M1400-160023滤料薄膜M39000-40000每台真空泵入口装一块4真空表块12-16每个真空探测点装一块沉降观测标5件20尺6闸刀箱个7-9一个总闸箱,其余为分箱1.3.4.4作业条件14
开工前必须水通、电通、路通,技术准备、材料准备、主要机具准备齐全。1.3.5材料质量要点1.工作垫层应选用柔韧性好的荆笆,铺滤水层的材料通常用中粗砂,密封膜选用0.08~0.10mm的普通白色聚氯乙烯农用薄膜,滤水管选用90聚氯乙烯硬塑料管制作。2.塑料排水带质量要求(1)不同型号塑料排水带的厚度应符合表1.3.5-1。不同型号排水带的厚度(mm)表1.3.5-1(2)塑料排水带的性能应符合表1.3.5-2。塑料排水带的性能表1.3.5-2注:1.A型排水带适用于插入深度小于15m;2.B型排水带适用于插入深度小于25m;3.C型排水带适用于插入深度小于35m。机具准备齐全。1.3.6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3.6.1工艺流程15
图1.3.6.1真空预压工艺流程1.3.6.2操作工艺1.工作垫层工作垫层由铺荆笆和填干土两道工序组成,做法为:先铺荆笆,选用柔韧性好的荆笆,在软土表面按顺序满铺两层,荆笆的块与块之间搭接200mm,并用14~16号钢丝按500mm间距绑扎牢固,层与层之间要错缝。然后填土,厚度不小于400mm。填土宜用人工手推车进行,严禁用机械作业,亦禁止在加固区内堆放土,以防止被加固土受到扰动而影响下道工序施工和造成回填材料浪费。2.铺滤水层滤水层的材料通常用中粗砂,也可用不带利刃的其他小颗粒材料代替(如电厂的工业废料、液态渣),其作用是在土表面形成水平排水通道。滤水层厚度为400mm,作业要求表面平整、厚度均匀,厚度误差不大于±20mm,如原来地势高低起伏太大时,在铺干土和铺滤水层时进行调整。铺滤水层亦应由人工用手推车进行。3.插塑料排水带(1)塑料排水带是专门用于土体排水的专用材料,用于竖向排水有A、B、C、D型四种规格。(2)插板的操作要点16
1)插板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地块形状进行布点,接近加固区周边的排水带应离开铺膜沟中心线1200~1500mm。门式插板机转向比较困难,因而行走方向应沿地块长方向安排。2)排水带的平面布置和埋置深度应严格控制,水平间距允许误差不大于±lOOmm,埋置深度允许误差不大于±200mm。为防止埋置深度不够,要根据土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桩靴,操作时桩管满足插入深度后先缓缓向上拔管,待确认排水带下端锚固后再加快拔管速度。3)单根排水带长度计算,应增加桩尖锚固时折起长度200mm和滤水层上表面加长200mm。因桩孔中土体在回涌时,会将排水带下拉,故要求桩孔应及时回填。回填时应将排水带适当向上提拉,以保证排水带上端在滤水层内的埋置长度。4)排水带出厂时每盘长度200m,塑料排水带需要接长时,应采用滤膜内芯板平搭接的连接方式,搭接长度宜大于200mm。4.铺管网和设备安装(1)滤水管滤水管采用Φ90聚乙烯硬塑料管制作,在管壁上按每60mm钻一圈Φ10小孔,每圈为6个孔。然后在管表面先裹一层塑料窗纱,再包一层剪去硬皮的棕皮,并用16号钢丝按每lOOmm一道绑扎牢固。安装和绑扎时应注意将绑扎钢丝头朝下,以防扎破上面的密封膜。滤水管的间距不大于8m,外侧管距膜沟中心线距离不大于4m。(2)真空泵射流式真空泵是由射流器、离心式清水泵、循环水箱等组成,真空泵是真空预压的关键设备,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加固效果。5.加固单元划分加固单元是指在一张完整的密封膜覆盖下的加固地块为一个单元。一般情况22下,加固单元的面积不大于10000m,不小于2000m;过大会增加施工难度,过小则加大工程成本,此外还应根据地形和地势条件灵活掌握,划分加固单元和技术条件有:(1)地块的长边和短边之比不大于3:2。(2)地块的地势要平坦,相对高差不大于0.3m,否则应适当划小单元面积。6.密封膜(1)塑料薄膜采用厚度为0.08~0.10mm的普通白色聚氯乙烯农用薄膜按一定尺寸要求经热缝合而成。为防止热冷缩,加工尺寸应比实际尺寸大一些。(2)铺膜17
密封膜应铺三层,铺膜前应先挖好压膜沟。铺膜工作应选择无风天气、在白天一次完成。一块10000m。的地块,铺膜的人数不少于30人。并应准备足够数量的氯丁胶和高频热合机及部分备用整卷塑料薄膜。施工人员必须穿无钉软底鞋,认真检查塑料薄膜有无开焊、破孔,并及时修补。第一层膜修补后才能铺第二层、第三层。相邻两层膜的合缝必须错开500mm以上,严禁焊缝重叠。修补孔洞可用小块薄膜,要求用湿布将破孔周围和小薄膜擦洗干净,再分别涂刷氯丁胶,待胶干燥(以不粘手为准)后将小块膜粘贴在破孔处,以两层膜间没有气泡即可。(3)压膜沟与挡水埝为了保证压膜沟的密封质量,压膜前需先在沟内灌水深200~300mm。压膜时先把膜浸入水底,再在膜上压一层黏土。当泥浸透后由人工将黏泥踩成泥浆,然后再在沟里填黏土,并分层轻轻夯实。膜沟填实后再做挡水埝,埝高600800mm,同一块的埝顶要在同一平面上,高差不大于100mm,为防止风浪冲刷和便于行走,埝顶压两层土袋。(4)局部密封抽气管需穿过密封膜,膜与钢管的接口处需采取特殊的密封措施,既要把接口处压密实,又要防止抽真空时将膜拉裂。7.预压(1)试抽气抽气开始时,应将所有的抽气泵同时开动,并认真观察真空度的变化,正常情况下开泵后2~4h,泵口处的真空度应达到2.666kPa(20mmHg)。此时应安排专人在地块内和膜沟附近认真巡查,寻找漏气部位。如有漏气,停泵进行修理,直至无漏气点为止。巡查时应特别注意压膜沟有无漏气,如有漏气应及时停泵,进行全面检修。检修内容包括:1)挡水埝和膜沟外侧的地面有无裂缝,塌陷,并查明原因进行加固处理;2)预压区内有无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如沉降呈凹塌状时要剪开密封膜用砂子填平;3)真空表灵敏度是否正常;4)电器、机械是否完好。(2)抽气经检查修理,再抽气时真空度提高很快,此时更应注意观察整个预压区内有无异常,因为随着真空度的提高,一旦发生故障,情况比较突然,会造成较大的损坏,而且不易修复。经过24h抽气,如情况正常,便可向埝内灌水密封;亦可采用膜上全面覆水密封,可提高膜的密封性能;防止塑料膜直接爆晒,减缓膜的老化;冬期施工可以起到保温防冻作用。18
(3)观测与检测施工单位一般只负责表面沉降观测,其他诸如分层沉降观测、分层孔隙水压检测、侧向位移等测试项目一般由设计单位委派的监测单位负责,其目的是对设计方案和加固效果进行评估。1)临时水准点由于真空预压的地块处在大面积软土地区,附近很难设置较好的临时水准点。为此除需就近选择正式水准点供施工观测时对观测结果进行调整外,还必须认真做好临时水准点。临时观测点可将lOOmm的钢管,用插板机插入地下,钢管下端应达到比较密实的土层。当桩周土稳定后(一般需15d),在桩顶浇注混凝土墩,并埋入短钢筋头制成水准点。2)沉降观测标尺沉降观测尺以每500m。设一个标尺,底座用混凝土制作。尺杆要选用经烘干的红松制作,尺杆每格读数为5mm。为防止放尺时割破塑料膜,宜在尺座下垫两层塑料编织袋。3)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每天应观测一次。如遇到大风天气,应在观测记录中注明。观测时必须按平面图中的编号顺序进行,并做好记录。1.3.7质量标准1.3.7.1真空预压地基和塑料排水带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1.3.7.1的规定。真空预压地基和塑料排水带质量检验标准表1.3.7.1允许偏差或允许序项检查项目值检验方法号单位数值1真空度降低值%<2观察真空表固结度(与设计要求根据设计要求采用不主控2%≤2比)同的方法项目承载力或其他性能指3设计要求按规定方法标序允许偏差或允许值项检查项目检验方法号单位数值19
1沉降速率(与控制值比)%±9水准仪砂井或塑料2±90用钢尺量—排水带位置砂井或塑料排水带插入时般3±180插入深度用经纬仪检查插入塑料排水带的项4≤450用钢尺量回带长度塑料排水带或砂井目5≥180用钢尺量高出垫层距离插入塑料排水带的6回带根数%<4目测1.3.7.2质量检验1.对于以抗滑移控制的重点工程,应在预压区内选择代表性地点预留孔位,在加载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深度的十字板抗剪强度试验和取土进行室内试验,以验算地基的抗滑移稳定性,并检验地基的处理效果。2.预压期应及时整理变形与时间、孔隙水压力与时间等关系曲线,推算地基的最终固结变形量、不同时间的固结度和相应的变形量,以分析处理效果并为确定卸载时间提供依据。3.真空预压处理地基除应进行地基变形和孔隙水压力观测外,尚应量测膜下真空度和砂井不同深度的真空度,真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4.预压后的地基应进行十字板抗剪强度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等,以检验处理效果。5.真空预压地基其竣工后的承载力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检验数量,222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以上工程,每lOOm至少应有一点,3000m以上2工程,每300m至少应有一点。1.3.8成品保护1.塑料薄膜和塑料排水带要妥当存放,防止损坏。2.塑料薄膜铺完后,应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损坏薄膜。1.3.9安全环保措施1.3.9.1用电安全1.真空预压大都在空旷荒野施工,作业人数少,预压阶段是带水作业,必须高度重视用电安全。20
2.变压器以下的所有施工线路,必须采用“三相五线”制。所有用电设备必须配备国家指定的标准闸箱。3.固定电源线必须架空,拖地电缆必须采用防水橡胶电缆,且必须符合耐压要求。严禁使用已老化的旧电缆,或不合格的产品。所有的电缆接头必须有严格的防漏电措施,并用木桩将接头竖起架离地面。4.电工或运行工,上岗值班两人同岗,严禁单人上岗,必须坚持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强风、暴雨后应立即进行线路和用电设备检查。1.3.9.2机械作业1.插板机的安装、拆卸必须有专人指挥,登高作业的人员必须配备安全装置。2.两班制或三班制作业,必须执行班前交接制度和班后保养制度。机上人员必须遵守“清洗、润滑、调整、紧固、防腐”的十字作业法。3.插板机的卷扬机钢丝绳必须经常检查,及时更换。振动锤的所有紧固件必须有防振自锁装置,并经常检查紧固。4.插板机作业必须专人指挥,特别是穿桩靴的人员必须动作协调,严防人身伤害。1.3.9.3环保措施施工现场合理布置、场容整洁、封闭施工,废弃物及时清理,现场进行有组织排水。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和企业环境保护程序文件,防止有损坏周围环境和人身健康的现象发生。1.3.10质量记录1.3.10.1交工资料交工资料包括:1.原始地面标高测量记录(见表1.3.10.1—1);自然地面原始标高测量记录表1.3.10.1-121
2.沉降观测记录沉降观测记录单位工程名称:第页共页2.沉降观测记录(见表1.3.10.1-2);沉降观测记录表1.3.10.1-222
3.真空预压运行记录(见表1.3.10.1—3、表1.3.10.1—4)。真空预压运行记录(泵上真空度)表1.3.10.1-3工程名称:值班人员查表时间真空度记录(mmHg)年泵号泵号泵号泵号泵号泵号泵号泵号月日时1.3.10.2程序施工单位经自验达到加固要求后应立即向监理进行报验,待建设、监理、设计单位认可后,即可办理交工签证手续。1.4高压旋喷注浆地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4.1总则1.4.1.1适用范围高压旋喷注浆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流塑、软塑或可塑黏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和碎石土等地基的加固。可用于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地基处理,深基坑侧壁挡土或挡水,基坑底部加固防止管涌与隆起,坝的加固与防水帷幕等工程。1.4.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1.4.2术语23
1.高压喷射注浆:把注浆管钻入或置入土层以后,使喷嘴喷出20~40MPa的高压喷射流破坏地基土体,形成预定形状的空间,注入的浆液将冲下的土置换或部分混合凝成固结体,以达到改造土体的一种方法。2.复喷:对同一注浆孔内的某一段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喷射作业。1.4.3基本规定1.4.3.1使用本标准须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的相关规定。1.4.3.2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前,必须具备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及工程附近管线、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公共设施的构造情况,当地下水流动速度较快时,应进行专项水文地质勘察。1.4.3.3施工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施工,由监理或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等有关单位共同分析,解决问题,消除质量隐患,并应形成文件资料后方可继续施工。1.4.3.4正式施工前应进行现场喷射试验,以确定适宜的施工参数。1.4.4施工准备1.4.4.1技术准备施工前应准备下述资料:1.岩土工程勘察资料;2.邻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类型、分布及结构质量情况;3.工程设计图纸、设计要求和须达到的标准及检测手段;4.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5.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交底。1.4.4.2材料要求1.高压喷射施工所用材料包括水泥、外加剂和水。2.水泥宜采用强度等级为32.5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并应按有关规定对水泥进行质量抽样检测。搅拌水泥浆所用的水须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的规定。3.外加剂包括速凝剂、早强剂(如氯化钙、水玻璃、三乙醇胺等)、扩散剂(NNO、三乙醇胺、亚硝酸钠、硅酸钠等)、填充剂(粉煤灰、矿渣等)、抗冻剂(如沸石粉、NNO、三乙醇胺和亚硝酸钠)、抗渗剂(水玻璃)。4.外加剂的使用必须按照设计要求,使用量必须按试验资料或已有工程经验确定。外加剂必须按要求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1.4.4.3主要机具24
高压喷射注浆主要机具包括:钻机,高压泥浆泵,高压清水泵,空压机,浆液搅拌机,真空泵与超声波传感器。机具设备的主要型号及性能见表1.4.4.3。高压喷射注浆需用的设备表1.4.4.31.4.4.4作业条件1.场地应具备“三通一平”条件,旋喷钻机行走范围内无地表障碍物。2.按有关要求铺设各种管线(施工电线,输浆、输水、输气管),开挖储浆池及排浆沟(槽)。1.4.5材料和质量要点1.4.5.1材料的关键要求1.无特殊要求时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具有出厂合格证明,并应按要求抽样送检,合格后方可使用。2.外加剂必须为合格产品,其使用量须经过试验确定或已具备成功经验。1.4.5.2技术的关键要求1.施工前应复核高压喷射注浆的孔位。2.单管、二重管喷射高压泥浆泵注浆压力不应低于20MPa。25
3.三重管及多重管喷射清水泵压力不应低于25MPa。低压水泥浆液液流压力宜大于1MPa,气流压力宜为0.7MPa。高压喷射注浆通常采用的技术参数见表1.4.5.2。高压喷射注浆通常采用的技术参数表1.4.5.2技术参数单管法二重管法三重管法压力(MPa)20~2520~25O.5~3流量(L/min)80~12080~12070~150浆液2~3.22~3.28~14喷嘴孔径(mm)1~21~21~2喷嘴个数提升速度(cm/min)15~2510h207~14注浆管旋转速度(r/min)15~2010~2011~18外径(mm)42/5042/50/7575/904.旋喷钻机旋转速度10~20r/min,提升速度8~25cm/min。5.高压液流管道输送距离不宜大于50m。6.分段提升喷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lOOmm。7.单孔注浆体应在其初凝前连续完成施工,不得中断。由于特殊原因中断后,应采用复喷技术进行接头处理。8.单管及二重管喷射水泥浆水灰比一般采用1:1~1:1.5,三重管水灰比宜采用1:1。9.水泥浆必须随搅随用,当水泥浆放置时间超过初凝时间后,不得再用于喷射施工。26
10.高压注浆喷射用浆液必须搅拌均匀,每罐搅拌时间不得少于3min。浆液使用过程中应对浆液进行不间断的轻微搅拌,避免浆液沉淀。11.水泥浆液应经过筛网过滤,避免喷嘴堵塞。12.当局部须增大桩体直径和提高桩体强度时,可采用复喷。13.当处理既有建筑地基时,应采取速凝浆液或大间距隔孔旋喷和冒浆回灌等工艺。1.4.5.3质量关键要求1.高压喷射注浆体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2.高压喷射注浆体形态及其大小必须与设计要求相符。3.高压喷射注浆的其他技术指标(如防渗时的渗透系数)必须满足设计要求。1.4.5.4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水泥浆泵站操作人员应戴口罩上岗。1.4.5.5环境关键要求高压喷射产生的废浆应抽排至储浆池中,采用泥浆车运至指定地点排放。1.4.6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4.6.1工艺流程场地平整一机具就位一贯入注浆管、试喷射一喷射注浆一拔管及冲洗等1.4.6.2操作工艺1.施工前先进行场地平整,挖好排浆沟,做好钻机定位。要求钻机安放保持水平,钻杆保持垂直,其倾斜度不得大于1.5%。2.成孔:成孔宜根据地质条件及钻机功能确定成孔工艺,在标准贯入N值小于40的土层中进行单管喷射作业时,可采用振动钻机直接将注浆管插入;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地质钻机预先成孔,成孔直径一般为75~130mm;孔壁易坍塌时,应下套管。3.插管:将注浆管插入钻孔预定深度,注浆管连接接头应密封良好。4.喷射作业:喷射作业前应检查喷嘴是否堵塞,输浆(水)、输气管是否存在泄漏等现象,无异常情况后,开始按设计要求进行喷射作业。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各压力表所示压力是否正常,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喷射作业,待一切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施工。5.完成喷射作业后,拔出注浆管。6.拔出注浆管后、立即使用清水清洗注浆泵及注浆管道。连续注浆时,可于最后一次进行清洗。7.注浆体初凝下沉后,应立即采用水泥浆液进行回灌,回灌高度应高出设计标高。27
1.4.7质量标准高压旋喷注浆地基质量检验标准见表1.4.7。高压喷射注浆地基质量检验标准表1.4.7项序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主1水泥及外加剂质量符合出厂要求查产品合格证书和抽样送检控项2水泥用量设计要求查看流量表及水泥浆水灰比目注浆体强度或3设计要求超声波、钻孔抽芯检测完整性检验4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静载试验1钻孔位置≤45用钢尺量2钻孔垂直度%≤1.5用经纬仪测钻杆或实测——般3孔深±180用钢尺量项4注浆压力设计参数查看压力表目5桩(墙)体搭接mm>220用钢尺量桩体直径/墙体mm≤45开挖后用钢尺量6长度、厚度开挖后桩顶下7桩身中心允许偏差≤0.2D500mm处用钢尺量,D为桩径1.4.8成品保护高压喷射注浆体施工完成后,未达到养护龄期28d时不得投入使用。1.4.9安全环境措施施工过程中应对冒浆进行妥善处理,不得在场地内随意排放。可采用泥浆泵将浆液抽至沉淀池中,对浆液中的水与固体颗粒进行沉淀分离,将沉淀的固体运至指定排放地点。1.4.10质量记录施工质量记录应包括测量记录、施工记录(注浆孔号、施工时间、使用材料的品种、水灰比、水泥浆液用量、外加剂用量、施工参数及施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同时还应包含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明及抽样送检及现场试验等各项试验资料。施工记录可参照表1.4.10。高压喷射注浆施工记录表28
备注:技术负责人:施工班长1.5水泥土搅拌桩地基工程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5.1总则1.5.1.1适用范围水泥土搅拌法分为深层搅拌法(以下简称湿法)和粉体喷搅法(以下简称干法)。水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黏性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1.5.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5.2术语1.水泥土搅拌桩地基: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搅拌机械将其与地基土强制搅拌,硬化后构成的地基。水泥土搅拌法形成的水泥土加固体,可作为竖向承载的复合地基;基坑工程围护挡墙、被动区加固、防渗帷幕;大体积水泥稳定土等。加固体形状可分为柱状、壁状、格栅状或块状等。2.深层搅拌法:使用水泥浆作为固化剂的水泥土搅拌法。简称湿法。3.粉体搅拌法:使用干水泥粉作为固化剂的水泥土搅拌法。简称干法。1.5.3基本规定29
1.5.3.1水泥土搅拌法用于处理泥炭土、有机质土、塑性指数Ip大于25的黏土、地下水具有腐蚀性时以及无工程经验的地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1.5.3.2当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小于30%(黄土含水量小于25%)、大于70%或地下水的pH值小于4时不宜采用干法。冬期施工时,应注意负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1.5.3.3确定处理方案前应收集拟处理区域内详尽的岩土工程资料。尤其是填土层的厚度和组成;软土层的分布范围、分层情况;地下水位及pH值;土的含水量、塑性指数和有机质含量等。1.5.3.4设计前应进行拟处理土的室内配比试验。针对现场拟处理的最弱层软土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固化剂、外掺剂及其掺量等。1.5.3.5对竖向承载的水泥土强度宜取90d龄期试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对承受水平荷载的水泥土强度宜取28d龄期试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1.5.4施工准备1.5.4.1技术准备1.设计(1)水泥土搅拌法的设计,主要是确定搅拌桩的置换率和长度。竖向承载搅拌桩的长度应根据上部结构对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确定,并宜穿透软弱土层到达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为提高抗滑稳定性而设置的搅拌桩,其桩长应超过危险滑弧以下2m。湿法的加固深度不宜大于20m,干法不宜大于15m。水泥土搅拌桩的桩径不应小于500mm。(2)竖向承载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荷载试验确定。(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荷载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式(1.5.4.1—1)估算。并应同时满足式(1.5.4.1—2)的要求,应使由桩身材料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大于(或等于)由桩周土和桩端土的抗力所提供的单桩承载力:M=Up∑qsiLI+aqpAp(1.5.4.1—1)i=1M=пfcuAp(1.5.4.1—2)式中fcu——与搅拌桩桩身水泥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土试块(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也可采用边长为50mm的立方体)在标准养护条件下90d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30
п----桩身强度折减系数,干法可取0.20~0.30;湿法可取0.25~0.33;Up——桩的周长(m);qsi——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对淤泥可取4~7kPa;对淤泥质土可取6~12kPa;对软塑状态的黏性土可取10~15kPa;对可塑状态的黏性土可以取12~18kPa;LI——桩长范围内第/层土的厚度(m);qp----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kPa),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有关规定确定;a-----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0.4~0.6,承载力高时取低值。(4)竖向承载搅拌桩复合地基应在基础和桩之间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厚度可取200-300mm。其材料可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5)竖向承载搅拌复合地基中的桩长超过10m时,可采用变掺量设计。在全桩水泥掺量不变的前提下,桩身上部三分之一桩长范围内可适当增加水泥掺量及搅拌次数;桩身下部三分之一桩长范围内可适当减少水泥掺量。(6)竖向承载搅拌桩的平面布置可根据上部结构特点及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采用柱状、壁状、格栅状或块状等加固形式。桩可只在基础平面范围内布置,独立基础下的桩数不宜少于3根。柱状加固可采用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布桩形式。(7)当搅拌桩处理范围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有关规定进行下卧层承载力验算。(8)竖向承载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包括搅拌桩复合土层的平均压缩变形s1桩端下未加固土层的压缩变形sz:搅拌桩复合土层的压缩变形s1可按1.5.4.1—3、1.5.4.1—4计算:s1=(Pz+Pzl)L∕2EspEsp=mEp+(1一m)Es(1.5.4.1—4)式中pz——搅拌桩复合土层顶面的附加压力值(kPa);pzl——搅拌桩复合土层底面的附加压力值(kPa);Esp——搅拌桩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kPa);Ep——搅拌桩的压缩模量,可取(100--120)fcu(kPa)。对桩较短或桩身强度较低者可取低值,反之可取高值;Es——桩间土的压缩模量(kPa)。桩端以下未加固土层的压缩变形s: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31
2.深层搅拌机定位时,必须经过技术复核确保定位准确,必要时请监理人员进行轴线定位验收。3.施工前应标定搅拌机械的灰浆输送量、灰浆输送管到达搅拌机喷浆口的时间和起吊设备提升速度等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参数,并根据设计通过试验确定搅拌桩材料的配合比。1.5.4.2材料要求1.水泥:采用强度等级为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要求无结块。2.砂子:用中砂或粗砂,含泥量小于5%。3.外加剂:塑化剂采用木质素磺酸钙,促凝剂采用硫酸钠、石膏,应有产品出厂合格证,掺量通过试验确定。1.5.4.3主要机具深层搅拌机,起重机,灰浆搅拌机,灰浆泵,冷却泵,机动翻斗车,导向架,集料斗,磅秤,提速测定仪,电气控制柜,铁锹,手推车等。常用深层搅拌机主要性能见表1.5.4.3。常用深层搅拌机技术性能表1.5.4.332
1.5.4.4作业条件1.施工场地应先整平,清除桩位处地上、地下障碍物,场地低洼处用黏性土料回填夯实,不得用杂填土回填。2.设备开机前应经检修、调试,检查桩机运行和输料管畅通情况。3.开工前应检查水泥及外加剂的质量,桩位、搅拌机工作性能及各种计量设备完好程度(主要是水泥浆流量计和其他计量装置)。1.5.5材料和质量要求1.5.5.1材料的关键要求1.施工所用水泥,必须经强度试验和安定性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2.所用砂子必须严格控制含泥量。3.外加剂:塑化剂采用木质素磺酸钙,促凝剂采用硫酸钠、石膏,应有产品出厂合格证,掺量通过试验确定。1.5.5.2技术关键要求1.固化剂宜选用强度等级为32.5及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除块状加固时可用被加固湿土质量的7%~12%外,其余宜为12%~20%。湿法的水泥浆水灰比可选用0.45~0.55。外掺剂可根据工程需要和土质条件选用具有早强、缓凝、减水以及节省水泥等作用的材料,但应避免污染环境。外掺剂掺入比例:(按水泥用量计)木质素磺酸钙木钙粉减水剂为0.2%~0.25%,硫酸钠为2%,石膏为1%。2.施工中固化剂应严格按预定的配比拌制,并应有防离析措施。3.应保证起吊设备的平整度和导向架的垂直度。成桩要控制搅拌机的提升速度和次数,使连续均匀,以控制注浆量,保证搅拌均匀,同时泵送必须连续。1.5.5.3质量关键要求1.搅拌机预搅下沉时,不宜冲水,当遇到较硬土层下沉太慢时,方可适量冲水,但应考虑冲水成桩对桩身强度的影响。33
2.深层搅拌桩的深度、截面尺寸、搭接情况、整体稳定和桩身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在成桩后7d内用轻便触探仪检查桩均匀程度和用对比法判断桩身强度。3.场地复杂或施工有问题的桩应进行单桩荷载试验,检验其承载力,试验所得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1.5.6施工工艺1.5.6.1工艺流程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程序为:地上(下)清障一深层搅拌机定位、调平一预搅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一配制水泥浆(粉)一边喷浆(粉)边搅拌提升至预定的停浆(灰)面一重复搅拌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一根据设计要求,喷浆(粉)或仅搅拌提升至预定的停浆(灰)面一关闭搅拌机、清洗一移至下一根桩。1.5.6.2操作工艺1.施工时,先将深层搅拌机用钢丝绳吊挂在起重机上,用输浆胶管将储料罐砂浆泵与深层搅拌机接通,开通电动机,搅拌机叶片相向而转,借设备自重,以0.38~0.75m/min的速度沉至要求的加固深度;再以0.3~0.5m/min的均匀速度提起搅拌机,与此同时开动砂浆泵,将砂浆从深层搅拌机中心管不断压入土中,由搅拌叶片将水泥浆与深层处的软土搅拌,边搅拌边喷浆直到提至地面,即完成一次搅拌过程。用同法再一次重复搅拌下沉和重复搅拌喷浆上升,即完成一根柱状加固体,外形呈8字形(轮廓尺寸:纵向最大为1.3m,横向最大为0.8m),一根接一根搭接,搭接宽度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一般宜大于200mm,以增强其整体性,即成壁状加固,几个壁状加固体连成一片,即成块状。2.搅拌桩的桩身垂直偏差不得超过1%,桩位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成桩直径和桩长不得小于设计值。当桩身强度及尺寸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复喷的方法。搅拌次数以一次喷浆,一次搅拌或二次喷浆,三次搅拌为宜,且最后一次提升搅拌宜采用慢速提升。3.施工时设计停浆面一般应高出基础底面标高0.5m,在基坑开挖时,应将高出的部分挖去。4.施工时因故停喷浆,宜将搅拌机下沉至停浆点以下0.5m,待恢复供浆时,再喷浆提升。若停机时间超过3h应清洗管路。5.壁状加固时,桩与桩的搭接时间不应大于24h,如间歇时间过长,应采取钻孔留出榫头或局部补桩、注浆等措施。6.每天加固完毕,应用水清洗贮料罐、砂浆泵、深层搅拌机及相应管道,以备再用。34
7.搅拌桩施工完毕应养护14d以上才可开挖。基坑基底标高以上300mm,应采用人工开挖。8.水泥土搅拌法施工步骤由于湿法和干法的施工设备不同而略有差异。以下各项:9~12为湿法,13~19为干法。9.施工前应确定灰浆泵输浆量、灰浆经输浆管到达搅拌机喷浆口的时间和起吊设备提升速度等施工参数,并根据设计要求通过工艺性成桩试验确定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0.所使用的水泥都应过筛,制备好的浆液不得离析,泵送必须连续。拌制水泥浆液的罐数、水泥和外掺剂用量以及泵送浆液的时间等应有专人记录;喷浆量及搅拌深度必须采用经国家计量部门认证的监测仪器进行自动记录。11.搅拌机提升的速度和次数必须符合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的要求,并应有专人记录。12.当水泥浆液到达出浆口后应喷浆搅拌30s,在水泥浆与桩端土充分搅拌后,再开始提升搅拌头。13.喷粉施工前应仔细检查搅拌机械、供粉泵、送气(粉)管路、接头和阀门的密封性和可靠性。送气(粉)管道的长度不宜大于60m。14.水泥土搅拌法(干法)喷粉施工机械必须配置经国家计量部门确认的具有能瞬时检测并记录出粉量的粉体计量装置及搅拌深度自动记录仪。15.搅拌头每旋转一周,其提升高度不得超过16mm。16.搅拌头的直径应定期复核检查,其磨耗量不得大于lOmm。17.当搅拌头到达设计桩底以上1.5m时,应即开启喷粉机提前进行喷粉作业。当搅拌头提升至地面下500mm时,喷粉机应停止喷粉。18.成桩过程中因故停止喷粉,应将搅拌头下沉至停灰面以下lm处,待恢复喷粉时再喷粉搅拌提升。19.需在地基土天然含水量小于30%土层中喷粉成桩时,应采用地面注水搅拌工艺。1.5.7质量标准1.5.7.1水泥土搅拌桩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必须符合表1.5.7.1的规定。1.5.7.2水泥土搅拌桩的质量控制应贯穿在施工的全过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并对照规定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对每根桩进行质量评定。检查重点是:水泥用量、桩长、搅拌头转数和提升速度、复搅次数、深度、停浆处理方法等。水泥土搅拌桩地基质量检验标准表1.5.7.1项序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35
单位数值主1水泥及外掺剂质量设计要求查产品证书或抽样送检控2水泥用量参考指标查看流量计项3桩体强度设计要求按规定办法目4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按规定办法1机头提升速度≤O.5量机头上升距离及时间—2桩底标高±180量机头深度般水准仪3桩顶标高+90:-45项(最上部500mm不计入)目4桩位偏差<45用钢尺量5桩径
220用钢尺量1.5.7.3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质量检验可采用以下方法:1.成桩7d后,采用浅部开挖桩头[深度宜超过停浆(灰)面下0.5m],目测检查搅拌的均匀性,量测成桩直径。检查数量为总桩数的5%。2.成桩3d后,可用轻型触探(N10)检查每米桩身的均匀性。检查数量为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1.5.7.4竖向承载水泥土搅拌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单桩载荷试验。1.5.7.5载荷试验必须在桩身强度满足试验载荷条件时,并宜在成桩28d后进行。检查数量为总桩数的0.5%~1%,且每项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经触探和载荷试验检验后对桩身质量有怀疑时,应在成桩28d后,用双管单动取样器钻取芯样作抗压强度检验,检验数量为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3根。1.5.7.6对相邻桩搭接要求严格的工程,应在成桩15d后,选取数根桩进行开挖,检查搭接情况。1.5.7.7基槽开挖后,应检查桩位、桩数与桩顶质量,如不符合设计要求,应采取有效补强措施。1.5.8成品保护1.基础地面以上应预留O.7~1.Om厚土层,待施工结束后,将表层挤松的土挖除,或分层夯压密实后,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2.雨期或冬期施工,应采取防雨防冻措施,防止水泥土受雨水淋湿或冻结。1.5.9安全环保措施36
1.施工机械、电气设备、仪表仪器等在确认完好后方准使用。并由专人负责使用。2.深层搅拌机的入土切削和提升搅拌,当负荷太大及电机工作电流超过预定值时,应减慢升降速度或补给清水,一旦发生卡钻或停钻现象,应切断电源,将搅拌机强制提起之后,才能启动电机。3.施工场地内一切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应由持证电工负责,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和设置漏电保护器,现场电线、电缆必须按规定架空,严禁拖地和乱拉、乱搭。4.所有机器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5.施工场地必须做到无积水,深层搅拌机行进时必须顺畅。6.水泥堆放必须有防雨、防潮措施,砂子要有专用堆场,不得污染。1.5.10质量记录1.原材料的质量合格证和质量鉴定文件;2.施工记录及隐蔽工程验收文件;3.检验试验及见证取样文件;4.其他必须提供的文件和记录。1.6CFG桩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6.1总则1.6.1.1适用范围CFG桩又称水泥粉煤灰碎石桩,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对淤泥质土应按地区经验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1.6.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6.2术语1.CFG桩:又称水泥粉煤灰碎石桩。2.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等混合料加水拌和形成高黏结强度桩,并由桩、桩间土和褥垫一起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1.6.3基本规定37
1.6.3.1CFG桩应选择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1.6.3.2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1.6.3.3技术人员应掌握所承担工程的地基处理目的、加固原理、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等。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和监测,并做好施工记录。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1.6.3.4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质量监理。施工结束后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1.6.4施工准备1.6.4.1技术准备1.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资料和条件(1)建筑物场地工程地质报告和必要的水文资料;(2)CFG桩布桩图,并应注明桩位编号,以及设计说明和施工说明;(3)建筑场地邻近的高压电缆、电话线、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及障碍物等调查资料;(4)建筑物场地的水准控制点和建筑物位置控制坐标等资料;(5)具备“三通一平”条件。2.施工技术措施(1)确定施工机具和配套设施;(2)编制材料供应计划,标明所用材料的规格、质量要求和数量;(3)试成孔应不小于2个,以复核地质资料以及设备、工艺是否适宜,核定选用的技术参数;(4)按施工平面图放好桩位;(5)确定施打顺序及桩机行走路线;(6)施工前,施工单位放好桩位、CFG桩的轴线定位点及测量基线,并由监理、业主复核;(7)在施工机具上做好进尺标志。1.6.4.2主要机具设备1.长螺旋钻机性能见表2.4.4.32.振动沉拔桩锤规格与技术性能见表1.6.4.2。振动沉拔桩锤规格与技术性能表1.6.4.2振动沉拔桩锤规格与技术性能表1.6.4.238
3.泥浆护壁所采用的钻机见本标准2.2节。1.6.5材料和质量要求1.6.5.1水泥1.根据工程特点、所处环境以及设计、施工的要求,选用强度等级为32.5以上的水泥。2-施工前,对所用水泥应检验其初终凝时间、安定性和强度,作为生产控制和进行配合比设计的依据。必要时,应检验水泥的其他性能。3.水泥应按规定堆放在防雨、防潮的水泥库内。如因储存不当引起质量明显下降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在使用前对其质量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1.6.5.2褥垫层材料褥垫层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碎石或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不宜选用卵石,卵石咬合力差,施工扰动容易使褥垫层厚度不均匀。39
1.6.5.3碎石3碎石粒径20~50mm,松散密度1.39t/m,杂质含量小于5%。1.6.5.4石屑3粒径2.5~lOmm,松散密度1.47t/m,杂质含量小于5%。1.6.5.5粉煤灰粉煤灰应选用Ⅲ级或Ⅲ级以上等级粉煤灰。1.6.6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6.6.1工艺流程1.CFG桩复合地基技术采用的施工方法有: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柱,振动沉管灌注成桩等。2.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粉土、素填土、中等密实以上的砂土;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适用于黏性土、粉土、砂土,以及对噪声或泥浆污染要求严格的场地。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及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灌注成桩工艺流程见图1.6.6.1-1。上图1.6.6.1-1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施工流程图3.振动沉管灌注成桩,适用于粉土、黏性土及素填土地基。使用的施工设备多用浙江瑞安建筑机械厂和兰州建筑通用机械总厂生产的设备,桩尖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尖或钢制活瓣桩尖。沉管灌注成桩工艺流程见图1.6.6.1-2。1.6.6.2施工要点1.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由试验室进行配合比试验,施工时按配合比配制混合料。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施工的坍落度宜为160~200mm,振动沉管灌注成桩施工的坍落度宜为30~50mm,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后桩顶浮浆厚度小于200mm。40
2.桩机就位,调整沉管与地面垂直,确保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oA;对满堂布桩基础,桩位偏差不应大于0.4倍桩径;对条形基础,桩位偏差不应大于0.25倍桩径,对单排布桩桩位偏差不应大于60mm。图1.6.6.1—2沉管灌注成桩施工流程图3.控制钻孔或沉管人土深度,确保桩长偏差在+lOOmm范围内。4.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施工在钻至设计深度后,应准确掌握提拔钻杆时间,混合料泵送量应与拔管速度相配合,遇到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层,不得停泵待料;沉管灌注成桩施工拔管速度应按匀速控制,拔管速度应控制在1.2~1.5m/min左右,如遇淤泥土或淤泥质土,拔管速度可适当放慢。5.施工时,桩顶标高应高出设计标高,高出长度应根据桩距、布桩形式、现场地质条件和施打顺序等综合确定,一般不应小于0.5m。6.成桩过程中,抽样做混合料试块,每台机械一天应做一组(3块)试块(边长150mm立方体),标准养护,测定其立方体28d抗压强度。7.冬期施工时混合料入孔温度不得低于5℃,对桩头和桩间土应采取保温措施。8.清土和截桩时,不得造成桩顶标高以下桩身断裂和扰动桩间土。9.褥垫层厚度宜为150~300mm,由设计确定。施工时虚铺厚度(h):h=AH/~其中λ为夯填度,一般取0.87~0.90。虚铺完成后宜采用静力压实法至设41
计厚度;当基础底面下桩间土的含水量较小时,也可采用动力夯实法。对较干的砂石材料,虚铺后可适当洒水再进行碾压或夯实。1.6.7质量标准1.6.7.1水泥、粉煤灰、砂及碎石等原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1.6.7.2施工中应检查桩身混合料的配合比、坍落度和提拔钻杆速度(或提拔套管速度)、成孔深度、混合料的灌入量等。1.6.7.3施工结束后,应对桩顶标高、桩位、桩体质量、地基承载力以及褥垫层的质量做检查。1.6.7.4CFG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1.6.7.4的规定。CFG桩复合地基质量检验标准表1.6.7.4注1.夯填度指夯实后的褥垫层厚度与虚体厚度的比值。2.桩径允许偏差负值是指个别断面。1.6.8成品保护1.6.8.1CFG桩施工时,应调整好打桩顺序,以免桩机碾压已施工完成的桩头。1.6.8.2CFG桩施工完毕后,待桩体达到一定强度后(一般为3~7d),方可进行开挖。开挖时,宜采用人工开挖,如基坑较深、开挖面积较大,可采用小型机械和人工联合开挖,应有专人指挥,保证铲斗离桩边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同时应避免扰动桩间土和对设计桩顶标高以下的桩体产生损害。1.6.8.3挖至设计标高后,应剔除多余的桩头,剔除桩头时应采取如下措施:1.找出桩顶标高位置,在同一水平面按同一角度对称放置2个或4个钢钎,用大锤同时击打,将桩头截断。桩头截断后,再用钢纤、手锤等工具沿桩周向桩心逐渐剔除多余的桩头,直至设计桩顶标高,并在桩顶上找平。2.不可用重锤或重物横向击打桩体。42
3.桩头剔至设计标高,桩顶表面应凿至平整。4.桩头剔至设计标高以下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如断裂面距桩顶标高不深,可接桩至设计标高,方法如图1.6.8.3。同时保护好桩间土不受扰动。图1.6.8.31.6.8.4保护土层和桩头清除至设计标高后,应尽快进行褥垫层的施工,以防桩间土被扰动。1.6.8.5冬期施工时,保护土层和桩头清除至设计标高后,立即对桩间土和CFG桩采用草帘、草袋等保温材料进行覆盖,防止桩间土冻涨而造成桩体拉断,同时防止桩间土受冻后复合地基承载力降低。1.6.9安全环保措施1.6.9.1安全生产注意事项1.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或驾驶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熟悉机械操作性能,经专业管理部门考核取得操作证或驾驶证后上机(车)操作。2.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和指挥人员严格遵守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工作时集中精力,谨慎工作,不擅离职守,严禁酒后驾驶。3.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后及时检修,决不带故障运行,不违规操作,杜绝机械和车辆事故。43
4.专业电工持证上岗。电工有权拒绝执行违反电器安全规程的工作指令,安全员有权制止违反用电安全的行为,严禁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5.所有现场施工人员佩戴安全帽,特种作业人员佩戴专门的防护用具。6.所有现场作业人员和机械操作手严禁酒后上岗。7.施工现场所有设备、设施、安全装置、工具配件以及个人劳保用品必须经常检查,确保完好和使用安全。8.施工现场的一切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必须由持证电工操作;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和使用漏电保护器。各孔用电必须分闸,严禁一闸多用。孔上电缆必须架空2.0m以上,严禁拖地和埋压土中,电缆、电线必须有防磨损、防潮、防断等保护措施。照明应采用安全矿灯或12V以下的安全灯。并遵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的规定。1.6.9.2环保措施1.易于引起粉尘的细料或松散料运输时用帆布、盖套等遮盖物覆盖。2.施工废水、生活污水不直接排入农田、耕地、灌溉渠和水库,不排入饮用水源。3.食堂保持清洁,腐烂变质的食物及时处理,食堂工作人员定期体检。4.受工程影响的一切公用设施与结构物,在施工期间应采取适当措施加以保护。5.使用机械设备时,要尽量减少噪声、废气等的污染;施工场地的噪声应符合《建筑施工场地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的规定。6.运转时有粉尘发生的施工场地,如水泥混凝土拌和机站等投料器应有防尘设备。在这些场地作业的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劳保防护用品。7.驶出施工现场的车辆应进行清理,避免携带泥土。1.6.10质量记录1.工程定位测量记录;2.设计交底记录;3.设计变更、洽商记录;4.技术交底记录;5.CFG桩施工记录表;6.施工日志;7.施工组织设计;8.混合料配合比申报表;9.原材出厂合格证;10.原材试验报告;44
11.混合料抗压强度试验报告。1.7灰土垫层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7.1总则1.7.1.1适用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地坪、室外散水坡的灰土垫层工程;地基处理时,可参照本标准执行。1.7.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1.7.2术语1.7.2.1基层面层下的构造层,包括填充层、隔离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等。1.7.2.2垫层承受并传递地面荷载于基土上的构造层。1.7.2.3基土底层地面的地基土层。1.7.3基本规定1.7.3.1在垫层工程施工时,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参照本施工技术标准。1.7.3.2垫层材料应按设计要求和《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的规定选用,并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使用前,应报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准使用。1.7.3.3垫层工程所采用拌合料的配合比应按设计要求确定。1.7.3.4垫层下的沟槽、暗管等工程完工后,经检验合格并做隐蔽记录,方可进行灰土垫层工程的施工。1.7.3.5垫层的铺设,应待其下一层检验合格后方可施工上一层。铺设前与相关专业的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以及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1.7.3.6室外散水、明沟、踏步、台阶和坡道等附属工程,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时应按《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基层铺设中基土和相应垫层的规定执行。1.7.3.7建筑地面的变形缝应按没汁要求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45
(1)建筑地面的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应与结构相应缝的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建筑地面的垫层;(2)沉降缝和防震缝的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缝内清理干净,以柔性密封材料填嵌后用板封盖,并应与面层齐平。1.7.3.8垫层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垫层的施工质量验收应按每个施工段(或变形缝)作为检验批。(2)每检验批应以基层的分项工程按自然间(或标准问)检验,抽查数量应随机检验自然间的10%]t不应少于3间;不足3间,应全数检查;其中走廊(过道)应以10延长米为1间,工业厂房(按单跨计)、礼堂、门厅应以两个轴线为1间计算。1.7.3.9垫层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的主控项目,必须达到本标准规定的质量标准,认定为合格;一般项目80%以上的检查点(处)符合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其他检查点(处)不得有明显影响使用,并不得大于允许偏差值的50%为合格。凡达不到质量标准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规定处理。1.7.3.10垫层工程完工前、后,检验批及分项工程应由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1.7.4施工准备1.7.4.1技术准备(1)进行技术复核,基(土)层标高、管道敷设符合设计要求,并经验收合格。(2)施工前应有施工方案,有详细的技术交底,并交至施工操作人员。(3)各种进场原材料规格、品种、材质等符合设计要求,进场后进行相应验收,并有相应施工配比通知单。(4)通过压实试验确定垫层每层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1.7.4.2材料准备(1)土料宜优先选用黏土、粉质黏土或粉土,不得含有有机杂物,使用前应先过筛,其粒径不大于15mm。(2)石灰石灰应用块灰,使用前应充分熟化过筛,不得含有粒径大于5mm的生石灰块,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也可采用磨细生石灰,或用粉煤灰、电石渣代替。1.7.4.3主要机具蛙式打夯机、机动翻斗车、手扶式振动压路机、筛子(孔径6--lOmm和16--20mm两种)、标准斗、靠尺、铁耙、铁锹、水桶、喷壶、手推胶轮车等。1.7.4.4作业条件46
(1)基土表面干净、无积水,已检验合格并办理隐检手续。(2)基础墙体、垫层内暗管埋设完毕,并按设计要求予以稳固,检查合格,并办理中间交接验收手续。(3)在室内墙面已弹好控制地面垫层标高和排水坡度的水平控制线或标志。(4)施工机具设备已备齐,经维修试用,可满足施工要求,水、电已接通。1.7.5材料和质量要点1.7.5.1材料的关键要求块灰闷制的熟石灰,要用6~lOmm的筛子过筛。土料要用16~20mm的筛子过筛,确保粒径要求。熟化石灰可采用磨细生石灰,亦可用粉煤灰或电石渣代替。当采用粉煤灰或电石渣代替熟化石灰做垫层时,其粒径不得大于5mm,且粉煤灰放射性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拌合料的体积比宜通过试验确定。1.7.5.2技术关键要求(1)各种材料的材质符合设计要求,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2)灰土拌合料的体积比符合设计要求。(3)每层灰土的夯打遍数,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密度在现场试验确定。1.7.5.3质量关键要求(1)生石灰块熟化不良,没有认真过筛,颗粒过大,造成颗粒遇水熟化体积膨胀,会将上层构造层拱裂,务必认真对待熟石灰的过筛要求。(2)灰土拌合料应严格控制含水量,认真作好计量工作。(3)管道下部应注意按要求分层填土夯实,避免漏夯或夯填不密实,造成管道下方空虚,垫层破坏,管道折断,引起渗漏塌陷事故。(4)施工温度不应低于+5摄氏度,铺设厚度不应小于lOOmm。1.7.5.4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1)灰土铺设、粉化石灰和石灰过筛,操作人员应戴口罩、风镜、手套、套袖等劳动保护用品,并站在上风头作业。(2)施工机械用电必须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使用三相五线制,严禁乱拉乱接;打夯机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防止漏电伤人。1.7.5.5环境关键要求(1)垫层工程施工采用掺有水泥、石灰的拌合料铺设时,各层环境温度的控制不应低于5℃;当低于所规定的温度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冬期措施。(2)对扬尘的控制:配备洒水车,对干土、石灰粉等洒水或覆盖,防止扬尘。(3)对机械的噪声控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47
1.7.6施工工艺1.7.6.1工艺流程灰土拌合——基土清理——弹线、设标志——分层铺灰土——夯打密实——找平验收1.7.6.2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操作工艺(1)清理基土铺设灰土前先检验基土土质,质,并打底夯两遍,使表土密实。(2)弹线、设标志在墙面弹线,在地面设标桩,找好标高、挂线,作控制铺填灰土厚度的标准。(3)灰土拌合1)灰土垫层应采用熟化石灰与黏土(或粉质黏土、粉土)的拌合料铺设,其厚度不应小于lOOmm。黏土含水率应符合规定。2)灰土的配合比应用体积比,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为石灰:黏土=2:8或3:7。通过标准斗,控制配合比。拌合时必须均匀一致,至少翻拌两次,灰土拌合料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加水量宜为拌合料总重量的16%。工地检验方法是:以手握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如土料水分过大或不足时,应晾干或洒水湿润。(4)分层铺灰土与夯实1)灰土垫层应铺设在不受地下水浸泡的基土上。施工后应有防止水浸泡的措施。2)灰土垫层应分层夯实,经湿润养护、晾干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3)灰土摊铺虚铺厚度一般为150~250mm(夯实后约100~150mm厚),垫层厚度超过150mm应由一端向另一端分段分层铺设,分层夯实。各层厚度钉标桩控制,夯实采用蛙式打夯机或木夯,大面积宜采用小型手扶振动压路机,夯打遍数一般不少于三遍,碾压遍数不少于六遍;人工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接,纵横交错。灰土最小干密度(g/cm3):对黏土为1.45;粉质黏土1.50;粉土1.55。灰土夯实后,质量标准可按压实系数(入c)进行鉴定,一般为0.93~0.95。每层夯实厚度应符合设计,在现场试验确定。4)质量控制灰土回填每层夯(压)实后,应根据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灰土的质量密度。也可用贯入度仪检查灰土质量,但应先进行现场试验确定贯入度的具体要求,以达到控制压实系数所对应的贯入度。环刀取样检验灰土干密度的检验点数,48
对大面积每50~lOOm2应不少于1个,房间每间不少于1个。并注意要绘制每层的取样点图。(5)垫层接缝灰土分段施工时,上下两层灰土的接槎距离不得小于500mm。当灰土垫层标高不同时,应作成阶梯形。接槎时应将槎子垂直切齐。接缝不要留在地面荷载较大的部位。(6)找平与验收灰土最上一层完成后,应拉线或用靠尺检查标高和平整度,超高处用铁锹铲平;低洼处应及时补打灰土。(7)雨期施工灰土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施工中应有防雨排水措施,刚打完或尚未夯实的灰土,如遭受雨淋浸泡,应将积水及松软灰土除去,并补填夯实;受浸湿的灰土,应晾干后再夯打密实。(8)冬期施工灰土垫层不宜冬期施工,当施工时必须采取措施,并不得在基土受冻的状态下铺设灰土,土料不得含有冻块,应覆盖保温,当日拌合灰土,应当Et铺完夯完,夯完的灰土表面应用塑料薄膜和草袋覆盖保温。1.7.7质量标准1.7.7.1主控项目灰土体积比应符合设计要求,通过观察检查和检查配合比。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配合比通知单记录。1.7.7.2一般项目(1)熟化石灰颗粒粒径不得大于5mm;黏土(或粉质黏土、粉土)内不得含有有机物质,颗粒粒径不得大于15mm。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材质合格记录。(2)灰土垫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中表1.7.2的规定。检验方法:应按本标准中表1.7.2中的检查方法检验。灰土垫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mm)表1.7.2项次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1表面平整度9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2标高±9用水准仪检查49
不大于房间相应尺寸的3坡度用坡度尺检查2/1000,且不大于30在个别地方不大于设计4厚度用钢尺检查厚度的1/101.7.8成品保护1.7.8.1垫层铺设完毕,应尽快进行面层施工,防止长期曝晒。1.7.8.2搞好垫层周围排水措施,刚施工完的垫层,雨天应作临时覆盖,3d内不得受雨水浸泡。1.7.8.3冬期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受冻。1.7.8.4已铺好的垫层不得随意挖掘,不得在其上行驶车辆或堆放重物。1.7.9安全环保措施1.7.9.1灰土铺设、粉化石灰和石灰过筛,操作人员应戴口罩、风镜、手套、套袖等劳动保护用品,并站在上风头作业。1.7.9.2施工机械用电必须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使用三相五线制,严禁乱拉乱接。1.7.9.3夯填灰土前,应先检查打夯机电线绝缘是否完好,接地线、开关是否符合要求;使用打夯机应由两人操作,其中一人负责移动打夯机胶皮电线。1.7.9.4打夯机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防止漏电伤人。两台打夯机在同一作业面夯实时,前后距离不得小于5m,夯打时严禁夯打电线,以防触电。1.7.10质量记录1.7.10.1灰土垫层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批验收记录。1.7.10.2建筑地面工程设计图纸和变更文件等。1.7.10.3施工配合比单及施工记录。1.7.10.4各摊铺层的隐蔽验收及其他有关验收文件。1.7.10.5各摊铺层的干密度或压实试验报告。1.7.10.6土壤中氡浓度检测报告。1.8砂和砂石地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8.1总则1.8.1.1适用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砂石地基、地基处理和地面垫层。1.8.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50
(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1.8.2术语1.8.2.1基层面层下的构造层,包括填充层、隔离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等。1.8.2.2垫层承受并传递地面荷载于基土上的构造层。1.8.2.3基土底层地面的地基土层。1.8.3基本规定1.8.3.1在垫层工程施工时,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参照本施工技术标准。1.8.3.2垫层材料应按设计要求和《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的规定选用,并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使用前,应报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准使用。1.8.3.3垫层工程所采用拌合料的配合比或强度等级应按设计要求确定。1.8.3.4垫层下的沟槽、暗管等工程完工后,经检验合格并做隐蔽记录,方可进行垫层工程的施工。1.8.3.5垫层的铺设,应待其下一层检验合格后方可施工上一层。铺设前与相关专业的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以及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1.8.3.6室外散水、明沟、踏步、台阶和坡道等附属工程,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时应按《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基层铺设中基土和相应垫层的规定执行。1.8.3.7建筑地面的变形缝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地面的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应与结构相应缝的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建筑地面的垫层;(2)沉降缝和防震缝的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缝内清理干净,以柔性密封材料填嵌后用板封盖,并应与面层齐平。1.8.3.8垫层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垫层的施工质量验收应按每个施工段(或变形缝)作为检验批。(2)每检验批应以各子分部工程的基层按自然间(或标准间)检验,抽查数量应随机检验不应少于3间;不足3间,应全数检查;其中走廊(过道)应以10延长米为1间,工业厂房(按单跨计)、礼堂、门厅应以两个轴线为1间计算。51
1.8.3.9垫层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的主控项目,必须达到本标准规定的质量标准,认定为合格;一般项目80%以上的检查点(处)符合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其他检查点(处)不得有明显影响使用,并不得大于允许偏差值的50%为合格。凡达不到质量标准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规定处理。1.8.3.10垫层工程完工前、后,检验批及分项工程应由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1.8.4施工准备1.8.4.1技术准备(1)进行技术复核,基层标高、管道敷设符合设计要求,并经验收合格。(2)施工前应有施工方案,有详细的技术交底,并交至施工操作人员。(3)各种进场原材料规格、品种、材质等符合设计要求,进场后进行相应验收,并对砂石进行检验,级配和含泥量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并有相应施工配比通知单。(4)通过压实试验确定垫层每层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1.8.4.2材料准备(1)天然级配砂石或人工级配砂石宜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砾砂、碎(卵)石、石屑或其他工业废料。在缺少中、粗砂和砾石的地区,可采用细砂,但宜同时掺人一定数量的碎石或卵石,其掺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颗粒级配应良好。(2)级配砂石材料,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用做排水固结地基时,含泥量不宜超过3%。(3)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垫层或虚铺厚度的2/3,并不宜大于50mm。1.8.4.3主要机具蛙式打夯机、手扶式振动压路机、机动翻斗车、筛子、铁锹、铁耙、量斗、水桶、喷壶、手推胶轮车、2m靠尺等。1.8.4.4作业条件(1)基土表面干净、无积水,已检验合格并办理隐检手续。(2)基础墙体、垫层内暗管埋设完毕,并按设计要求予以稳固,检查合格,并办理中间交接验收手续。(3)在室内墙面已弹好控制地面垫层标高和排水坡度的水平控制线或标志。,(4)施工机具设备已备齐,经维修试用,可满足施工要求,水、电已接通。1.8.5材料和质量要点1.8.5.1材料的关键要求52
砂石应优先选用天然级配材料,材料级配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不得有粗细颗粒分离现象。1.8.5.2技术关键要求(1)各种材料的材质符合设计要求,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2)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的体积比符合设计要求。(3)若设计没有规定时,砂垫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砂石垫层厚度不宜小于lOOmm。1.8.5.3质量关键要求(1)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施工温度不低于0℃。如低于上述温度时,应按冬期施工要求,采取相应措施。(2)砂垫层铺平后,应洒水湿润,并宜采用机具振实。(3)垫层铺设时每层厚度宜一次铺设,不得在夯压后再行补填或铲削。(4)砂垫层采用机械或人工夯实时,均不应少于3遍,并压(夯)至不松动为止。(5)夯压完的垫层如遇雨水浸泡基土或行驶车辆振动造成松动,应在排除积水和整平后,重新夯压密实。1.8.5.4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1)砂过筛时,操作人员应戴口罩、风镜、手套、套袖等劳动保护用品,并站在上风头作业。(2)施工机械用电必须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使用三相五线制,严禁乱拉乱接;打夯机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防止漏电伤人。(3)大型机械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1.8.5.5环境关键要求(1)对扬尘的控制:配备洒水车,对砂石等洒水或覆盖,防止扬尘。(2)对机械的噪声控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3)采用砂、石材、碎砖料铺设时,不应低于0℃;当低于所规定的温度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冬期措施。1.8.6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8.6.1工艺流程基层清理——弹线、设标志——分层铺筑——洒水——夯实或碾压——找平验收1.8.6.2操作工艺(1)清理基土铺设垫层前先检验基土土质,清除松散土、积水、污泥、杂质、并打底夯两遍,使表土密实。53
(2)弹线、设标志在墙面弹线,在地面设标桩,找好标高、挂线,做控制铺填砂或砂石垫层厚度的标准。(3)分层铺筑砂(或砂石)1)铺筑砂(或砂石)的厚度,一般为150~200mm,不宜超过300mm,分层厚度可用样桩控制。视不同条件,可选用夯实或压实的方法。大面积的砂垫层,铺填厚度可达350mm,宜采用6~lOt的压路机碾压。2)砂和砂石宜铺设在同一标高的基土上,如深度不同时,基土底面应挖成踏步和斜坡形,接槎处应注意压(夯)实。施工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3)分段施工时,接槎处应作成斜坡,每层接槎处的水平距离应错开0.5—1.0mm,并充分压(夯)实。(4)洒水铺筑级配砂在夯实碾压前,应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条件,适当洒水湿润,以保持砂的最佳含水量,一般为8%~12%。(5)碾压或夯实1)夯实或碾压的遍数,由现场试验确定,作业时应严格按照试验所确定的参数进行。用打夯机夯实时,一般不少于3遍,木夯应保持落距为400~500mm,要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全面夯实。采用压路机碾压,一般不少于4遍,其轮距搭接不小于500mm。边缘和转角处应用人工或蛙式打夯机补夯密实,振实后的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当基土为非湿陷性土层时,砂垫层施工可随浇水随压(夯)实。每层虚铺厚度不应大于200mm。(6)找平和验收施工时应分层找平,夯压密实,最后一层压(夯)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7)雨期施工砂施工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施工中应有防雨排水措施,刚铺筑完或尚未夯实的砂,如遭受雨淋浸泡,应将积水排走,晾干后再夯打密实。(8)冬期施工不得在基土受冻的状态下铺设砂,砂中不得含有冻块,夯完的砂表面应用塑料薄膜或草袋覆盖保温。砂石垫层冬期不宜施工。(9)质量控制施工时应分层找平、夯压密实,采用环刀法取样,测定干密度,砂垫层干密度以不小于该砂料在中密度状态时的干密度数值为合格;中砂在中密度状态的干54
3密度,一般为1.55~1.60g/cm,下层密实度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用贯人法测定质量时,用贯入仪、钢筋或钢叉等以贯入度进行检查,小于试验所确定的贯人度为合格。1.8.7质量标准1.8.7.1主控项目(1)砂和砂石不得含有草根等有机杂质;砂应采用中砂;石子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垫层厚度的2/3。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材质合格证明文件及检测报告。(2)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的干密度(或贯入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试验纪录。1.8.7.2一般项目(1)表面不应有砂窝、石堆等质量缺陷。检验方法:观察检查。(2)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中表2.7.2的规定。检验方法:应按本标准中表2.7.2的检查方法检验。砂垫层和砂石垫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mm)表2.7.2项次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1表面平整度13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2标高±18用水准仪检查不大于房间相应尺寸的3坡度用坡度尺检查2/1000,且不大于27在个别地方不大于设计厚度4厚度用钢尺检查的1/101.8.8成品保护1.8.8.1垫层铺设完毕,应尽快进行上一层的施工,防止长期暴露;如长时间不进行上部作业应进行遮盖和拦挡,并经常洒水湿润。1.8.8.2搞好垫层周围排水措施,刚施工完的垫层,雨天应作临时覆盖,不得受雨水浸泡。1.8.8.3冬期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受冻。1.8.8.4已铺好的垫层不得随意挖掘,不得在其上行驶车辆或堆放重物。1.8.9安全环保措施55
1.8.9.1砂过筛时,操作人员应戴口罩、风镜、手套、套袖等劳动保护用品,并站在上风头作业。1.8.9.2现场电气装置和机具应符合施工用电和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规定。1.8.9.3打夯机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防止漏电伤人。两台打夯机在同一作业面夯实时,前后距离不得小于5m,夯打时严禁夯打电线,以防触电。1.8.9.4配备洒水车,对干砂石等洒水或覆盖,防止扬尘。1.8.9.5现场噪声控制应符合有关规定。1.8.9.6运输车辆应加以覆盖,防止遗洒。1.8.9.7夜间施工时,要采用定向灯罩防止光污染。1.8.10质量记录1.8.10.1砂垫层和砂石垫层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批验收记录。1.8.10.2材料进场检验报告。1.8.10.3施工配合比单。1.8.10.4各摊铺层的隐蔽验收及其他有关验收文件。1.8.10.5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的干密度(或贯人度)试验记录。1.8.10.6土壤中氡浓度检测报告。1.9碎石垫层和碎砖垫层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9.1总则1.9.1.1适用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面和路面采用碎石垫层和碎砖垫层工程。1.9.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1.9.2术语1.9.2.1基层面层下的构造层,包括填充层、隔离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等。1.9.2.2垫层承受并传递地面荷载于基土上的构造层。1.9.2.3基土底层地面的地基土层。1.9.3基本规定56
1.9.3.1在垫层工程施工时,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参照本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9.3.2垫层材料应按设计要求和《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的规定选用,并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使用前,应报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准验收。1.9.3.3垫层下的沟槽、暗管等工程完工后,经检验合格并做隐蔽记录,方可进行垫层工程的施工。1.9.3.4垫层的铺设,应待其下一层检验合格后方可施工上一层。铺设前与相关专业的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以及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1.9.3.5室外散水、明沟、踏步、台阶和坡道等附属工程,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时应按《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基层铺设中基土和相应垫层的规定执行。1.9.3.6建筑地面的变形缝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地面的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应与结构相应缝的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建筑地面的垫层;(2)沉降缝和防震缝的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缝内清理干净,以柔性密封材料填嵌后用板封盖,并应与面层齐平。1.9.3.7垫层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垫层的施工质量验收应按每个施工段(或变形缝)作为检验批。(2)每检验批应以各子分部工程的基层按自然间(或标准间)检验,抽查数量应随机检验不应少于3问;不足3问,应全数检查;其中走廊(过道)应以10延长米为1间,工业厂房(按单跨计)、礼堂、门厅应以两个轴线为1间计算。1.9.3.8垫层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的主控项目,必须达到本标准规定的质量标准,认定为合格;一般项目80%以上的检查点(处)符合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其他检查点(处)不得有明显影响使用,并不得大于允许偏差值的50%为合格。凡达不到质量标准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规定处理。1.9.3.9垫层工程完工前、后,检验批及分项工程应由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1.9.4施工准备1.9.4.1技术准备(1)进行技术复核,基层标高、管道敷设符合设计要求,并经验收合格。(2)施工前应有施工方案,有详细的技术交底,并交至施工操作人员。57
(3)各种进场原材料规格、品种、材质等符合设计要求,进场后进行相应验收,并对砂石进行检验,级配和含泥量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并有相应施工配比通知单。1.9.4.2材料准备(1)碎石宜采用强度均匀、质地坚硬未风化的碎石,粒径一般为5~40mm,且不大于垫层厚度的2/3。(2)碎砖碎砖粒径20--60mm,不得夹有风化、酥松碎块、瓦片和有机杂质。1.9.4.3主要机具蛙式打夯机、手扶式振动压路机、机动翻斗车、铁锹、铁耙、筛子、手推胶轮车、铁锤等,工程量较大时,还应有自卸汽车、推土机和压路机等。1.9.4.4作业条件(1)基土表面干净、无积水,已检验合格并办理隐检手续。(2)基础墙体、垫层内暗管埋设完毕,并按设计要求予以稳固,检查合格,并办理中间交接验收手续。(3)在室内墙面已弹好控制地面垫层标高和排水坡度的水平控制线或标志。(4)施工机具设备已备齐,经维修试用,可满足施工要求,水、电已接通。1.9.5材料和质量要点1.9.5.1材料的关键要求石子宜采用坚硬、耐磨、级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垫层厚度的2/3;碎砖的颗粒粒径不应大于60mm。1.9.5.2技术关键要求(1)各种材料的材质符合设计要求,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2)碎石、碎砖垫层的密实度符合设计要求。(3)通过压实试验确定垫层每层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1.9.5.3质量关键要求(1)在已铺设好的碎砖垫层上,不得用锤击的方法进行砖料加工。(2)垫层铺设使用的碎石、碎砖粒径、级配应符合要求,摊铺厚度必须均匀一致,以防厚薄不均、密实度不一致,而造成不均匀变形破坏。1.9.5.4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1)碎砖和碎石尽量使用成品,当必须现场加工时,操作人员应戴口罩、风镜、手套、套袖等劳动保护用品,并站在上风头作业。58
(2)施工机械用电必须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使用三相五线制,严禁乱拉乱接;打夯机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防止漏电伤人。(3)大型机械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1.9.5.5环境关键要求(1)采用砂、石材、碎砖料铺设时,不应低于0℃;当低于所规定的温度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冬期措施;(2)对机械的噪声控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1.9.6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9.6.1工艺流程清理基土——弹线、设标志——分层铺设——夯(压)实——验收1.9.6.2操作工艺(1)清理基土铺设碎石前先检验基土土质,清除松散土、积水、污泥、杂质,并打底夯两遍,使表土密实。(2)弹线、设标志在墙面弹线,在地面设标桩,找好标高、挂线,作控制铺填厚度的标准。(3)分层铺设、夯(压)实1)碎石和碎砖垫层的厚度不应小于lOOmm,垫层应分层压(夯)实,达到表面坚实、平整。2)碎石铺时按线由一端向另一端铺设,摊铺均匀,不得有粗细颗粒分离现象,表面空隙应以粒径为5~25mm的细碎石填补(施工方法参照砂石垫层施工)。铺完一段,压实前洒水使表面湿润。小面积房间采用木夯或蛙式打夯机夯实,不少于三遍;大面积宜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压实,不少于四遍,均夯(压)至表面平整不松动为止。夯实后的厚度不应大于虚铺厚度的3/4。3)碎砖垫层按碎石的铺设方法铺设,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200mm,洒水湿润后,采用人工或机械夯实,并达到表面平整、无松动为止,高低差不大于20mm,夯实后的厚度不应大于虚铺厚度的3/4。4)基土表面与碎石、碎砖之间应先铺一层5~25mm碎石、粗砂层,以防局部土下陷或软弱土层挤入碎石或碎砖空隙中使垫层破坏。1.9.7质量标准1.9.7.1主控项目(1)碎石的强度应均匀,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垫层厚度的2/3;碎砖不应采用风化、酥松、夹有有机杂质的砖料,颗粒粒径不应大于60mm。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材质合格证明文件及检测报告。59
(2)碎石、碎砖垫层的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试验记录。1.9.7.2一般项目碎石、碎砖垫层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中表3.7.2的规定。检验方法:应按本标准中表3.7.2的方法检查。碎石垫层和碎砖垫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单位:mm)表3.7.2项次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1表面平整度13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2标高±18用水准仪检查不大于房间相应尺寸的3坡度用坡度尺检查2/1000,且不大于27在个别地方不大于设计厚度4厚度用钢尺检查的1/101.9.8成品保护1.9.8.1在已铺设的垫层上,不得用锤击的方法进行石料和砖料加工。1.9.8.2基土施工完后,严禁洒水扰动。1.9.8.3基土施工完后,应及时施工其上垫层或面层,防止基土被破坏。1.9.8.4施工时,对标准水准点等,填运土时不得碰撞。并应定期复测和检查这些标准水准点是否正确。1.9.9安全环保措施1.9.9.1现场操作人员应戴口罩、风镜、手套、套袖等劳动保护用品,并站在上风头作业。1.9.9.2现场电气装置和机具应符合施工用电和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规定。1.9.9.3打夯机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防止漏电伤人。两台打夯机在同一作业面夯实时,前后距离不得小于5m,夯打时严禁夯打电线,以防触电。1.9.9.4配备洒水车,对干砂石等洒水或覆盖,防止扬尘。1.9.9.5现场噪声控制应符合有关规定。1.9.9.6运输车辆应加以覆盖,防止遗洒;废弃物要及时清理,运至指定地点。1.9.9.7夜间施工时,要采用定向灯罩防止光污染。1.9.10质量记录1.9.10.1碎石垫层和碎砖垫层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批验收记录。60
1.9.10.2施工配合比单、施工记录及检验抽样试验记录。1.9.10.3原材料进场检验报告(含抽样报告)。1.9.10.4各摊铺层的隐蔽验收及其他有关验收文件。1.9.10.5碎石、碎砖垫层的密实度试验报告。1.9.10.6土壤中氡浓度检测报告。1.10三合土垫层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10.1总则1.10.1.1适用范围本工艺标准是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面的混凝土垫层、道路垫层的施工。1.10.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1.10.2术语1.10.2.1基层面层下的构造层,包括填充层、隔离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等。1.10.2.2垫层承受并传递地面荷载于基土上的构造层。1.10.2.3基土底层地面的地基土层。1.10.3基本规定1.10.3.1在垫层工程施工时,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参照本施工技术标准。1.10.3.2垫层材料应按设计要求和《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的规定选用,并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使用前,应报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准使用。1.10.3.3垫层工程所采用拌合料的配合比或强度等级应按设计要求确定。1.10.3.4垫层下的沟槽、暗管等工程完工后,经检验合格并做隐蔽记录,方可进行垫层工程的施工。1.10.3.5垫层的铺设,应待其下一层检验合格后方可施工上一层。铺设前与相关专业的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以及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1.10.3.6室外散水、明沟、踏步、台阶和坡道等附属工程,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时应按《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基层铺设中基土和相应垫层的规定执行。61
1.10.3.7建筑地面的变形缝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地面的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应与结构相应缝的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建筑地面的垫层;(2)沉降缝和防震缝的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缝内清理干净,以柔性密封材料填嵌后用板封盖,并应与面层齐平。1.10.3.8垫层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垫层的施工质量验收应按每个施工段(或变形缝)作为检验批。(2)每检验批应以各子分部工程的基层按自然间(或标准间)检验,抽查数量应随机检验不应少于3间;不足3间,应全数检查;其中走廊(过道)应以10延长米为l间,工业厂房(按单跨计)、礼堂、门厅应以两个轴线为1间计算。1.10.3.9垫层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的主控项目,必须达到本标准规定的质量标准,认定为合格;一般项目80%以上的检查点(处)符合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其他检查点(处)不得有明显影响使用,并不得大于允许偏差值的50%为合格。凡达不到质量标准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机、机动翻斗车、铁锹、铁耙、筛子、喷壶、手推胶轮车、铁锤等。1.10.4.4作业条件(1)设置铺填厚度的标志,如水平木桩或标高桩,或固定在建筑物的墙上弹上水平标高线。(2)基础墙体、垫层内暗管埋设完毕,并按设计要求予以稳固,检查合格,并办理中间交接验收手续。(3)在室内墙面已弹好控制地面垫层标高和排水坡度的水平控制线或标志。(4)施工机具设备已备齐,经维修试用,可满足施工要求,水、电已接通。(5)基土上无浮土杂物和积水。1.10.5材料和质量要点1.10.5.1材料的关键要求(1)砂进厂应进行级配、有机物含量等指标的检验,符合要求才准使用。(2)黏土:土料要用16~20mm的筛子过筛,确保粒径要求。(3)石灰:块灰闷制的熟石灰,要用6~lOmm的筛子过筛;熟化石灰可采用磨细生石灰,亦可用粉煤灰或电石渣代替。当采用粉煤灰或电石渣代替熟化石灰做垫层时,其粒径不得大于5mm。(4)碎砖:用废砖、断砖加工而成,粒径2060mm,不得夹有风化、酥松碎块、瓦片和有机杂质。1.10.5.2技术关键要求(1)各种材料的材质符合设计要求,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62
(2)三合土的体积比、拌合料的体积比宜通过实验确定,符合设计要求。(3)铺筑前,应通过配合比试验或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石灰、砂、碎砖的配合比和虚铺厚度。1.10.5.3质量关键要求(1)管道下部应按要求回填夯实;基土表面应避免受水浸润。(2)垫层铺设时每层厚度宜一次铺设,不得在夯压后再行补填或铲削。(3)夯压完的垫层如遇雨水浸泡基土或行驶车辆振动造成松动,应在排除积水和整平后,重新夯压密实。1.10.5.4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1)灰土铺设、粉化石灰和石灰过筛,操作人员应戴口罩、风镜、手套、套袖等劳动保护用品,并站在上风头作业。(2)施工机械用电必须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使用三相五线制,严禁乱拉乱接;打夯机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防止漏电伤人。1.10.5.5环境关键要求(1)垫层工程施工采用掺有水泥、石灰的拌合料铺设时,各层环境温度的控制不应低于5℃;采用砂、石材、碎砖料铺设时,不应低于0℃。(2)对扬尘的控制。配备洒水车,对干土、石灰粉等洒水或覆盖,防止扬尘。(3)对机械的噪声控制应符合当地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1.10.6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10.6.1工艺流程清理基土——弹线、设标志——拌合料——分层铺设——铺平夯实——验收1.10.6.2操作工艺(1)清理基土铺设前先检验基土土质,清除松散土、积水、污泥、杂质,并打底夯两遍,使表土密实。(2)弹线、设标志在墙面弹线,在地面设标桩,找好标高、挂线,作控制铺填灰土厚度的标准。(3)铺设垫层1)三合土垫层采用石灰、砂(可掺人少量黏土)与碎砖的拌和料铺设,其厚度不应小于lOOmm。三合土垫层应分层夯实,铺设方法采取先拌合三合土后铺设或先铺设碎砖后灌浆。2)当三合土垫层采取先拌合后铺设的方法时,其采用石灰、砂和碎砖拌合料的体积比宜为1:3:6(熟化石灰:砂:碎砖),或按设计要求配料。加水拌合后,每层虚铺厚度为150mm;铺平夯实后每层的厚度宜为120mm。63
3)三合土垫层采取先铺设后灌浆的方法时,碎砖先分层铺设,并洒水湿润。每层虚铺厚度不应大于120mm并应铺平拍实,而后灌石灰砂浆,其体积比宜为1:2~1:4,灌浆后夯实。三合土垫层表面应平整,搭接处应夯实。1.10.7质量标准1.10.7.1主控项目(1)熟化石灰颗粒粒径不得大于5mm;砂应用中砂,并不得含有草根等有机物质;碎砖不应采用风化、酥松和含有机杂质的砖料,颗粒粒径不应大于60mm。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材质合格证明文件及检测报告。(2)三合土的体积比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配合比通知单记录。1.10.7.2一般项目三合土垫层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7.2的规定。检验方法:应按表4.7.2中的检验方法检验。三合土垫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单位(mm)表4.7.2项次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1表面平整9用2m靠尺和塞尺检查度2标高±9用水准仪检查3坡度不大于房间相应尺寸的2/1000,且用坡度尺检查不大于274厚度在个别地方不大于设计厚度的用钢尺检查1/101.10.8成品保护1.10.8.1基土施工完后,严禁洒水扰动。1.10.8.2基土施工完后,应及时施工其上垫层或面层,防止基土被破坏。1.10.8.3施工时,对标准水准点等,填运土时不得碰撞。并应定期复测和检查这些标准水准点是否正确。1.10.9安全环保措施1.10.9.1粉化石灰和黏土过筛、垫层铺设时,操作人员应戴口罩、风镜、手套、套袖等劳动保护用品,并站在上风头作业。1.10.9.2施工机械用电必须采用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使用三相五线制,严禁乱拉乱接。64
1.10.9.3夯填垫层前,应先检查打夯机电线绝缘是否完好,接地线、开关是否符合要求;使用打夯机应由两人操作,其中一人负责移动打夯机胶皮电线。1.10.9.4打夯机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防止漏电伤人。两台打夯机在同一作业面夯实时,前后距离不得小于5m,夯打时严禁夯打电线,以防触电。1.10.9.5配备洒水车,对干土、石灰粉等洒水或覆盖,防止扬尘。1.10.9.6注意对机械的噪声控制,噪声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1.10.9.7车辆运输应加以覆盖,防止遗洒。1.10.9.8开挖出的污泥等应排放至垃圾堆放点。1.10.9.9防止机械漏油污染土地。1.10.9.10夜间施工时,要采用定向灯罩防止光污染。1.10.10质量记录1.10.10.1三合土垫层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批验收记录。1.10.10.2施工配合比单、施工记录及检验抽样试验记录。1.10.10.3原材料的出厂检验报告和质量合格保证文件、材料进场检(试)验报告(含抽样报告)。1.10.10.4各摊铺层的隐蔽验收及其他有关验收文件。1.10.10.5土壤中氡浓度检测报告。1.11炉渣垫层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11.1总则1.11.1.1适用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楼地面的炉渣垫层施工。5.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1)《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11.2术语1.11.2.1基层面层下的构造层,包括填充层、隔离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等。1.11.2.2垫层承受并传递地面荷载于基土上的构造层。1.11.2.3基土底层地面的地基土层。1.11.3基本规定65
1.11.3.1在垫层工程施工时,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参照本施工技术标准。1.11.3.2垫层材料应按设计要求和《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的规定选用,并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进场材料应有中文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对水泥等重要材料应有复验报告;使用前,应报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准验收。1.11.3.3垫层工程所采用拌合料的配合比应按设计要求确定。1.11.3.4垫层下的沟槽、暗管等工程完工后,经检验合格并做隐蔽记录,方可进行垫层工程的施工。1.11.3.5垫层的铺设,应待其下一层检验合格后方可施工上一层。铺设前与相关专业的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以及设备管道安装工程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1.11.3.6室外散水、明沟、踏步、台阶和坡道等附属工程,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时应按《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t350209--2002)基层铺设中基土和相应垫层的规定执行。1.11.3.7建筑地面的变形缝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地面的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应与结构相应缝的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建筑地面的垫层。(2)沉降缝和防震缝的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缝内清理干净,以柔性密封材料填嵌后用板封盖,并应与面层齐平。1.11.3.8垫层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垫层的施工质量验收应按每个施工段(或变形缝)作为检验批。(2)每检验批应以各子分部工程的基层按自然间(或标准间)检验,抽查数量应随机检验不应少于3间;不足3间,应全数检查;其中走廊(过道)应以10延长米为1间,工业厂房(按单跨计)、礼堂、门厅应以两个轴线为1间计算。1.11.3.9垫层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的主控项目,必须达到本标准规定的质量标准,认定为合格;一般项目80%以上的检查点(处)符合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其他检查点(处)不得有明显影响使用,并不得大于允许偏差值的50%为合格。凡达不到质量标准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规定处理。1.11.3.10垫层工程完工前、后,检验批及分项工程应由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1.11.4施工准备1.11.4.1技术准备66
(1)进行技术复核,基层标高、管道埋设符合设计要求,并经验收合格。(2)施工前应有施工方案,有详细的技术交底,并交至施工操作人员。(3)各种进场原材料规格、品种、材质等符合设计要求,进场后进行相应验收,并有相应施工配比通知单。(4)施工前应有施工方案,有详细的技术交底,并交至施工操作班全体人员。1.11.4.2材料准备(1)炉渣:炉渣内不应含有有机杂质和未燃尽的煤块,粒径不应大于40mm(且不得大于垫层厚度的1/2),且粒径在5mm及其以下的颗粒,不得超过总体积的40%。(2)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3)熟化石灰:石灰应用块灰,使用前应充分熟化过筛,不得含有粒径大于5mm的生石灰块,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也可采用磨细生石灰,或用粉煤灰、电石渣代替;采用加工磨细生石灰粉时,使用前加水溶化后方可使用。1.11.4.3主要机具搅拌机、手推车、石制或铁制压滚(直径200mm,长600mm)、平板振动器、平铁锹、计量器、筛子、喷壶、浆壶、木拍板、3m和lm长木制大杠、笤帚、钢丝刷等。1.11.4.4作业条件(1)结构工程已经验收,并办完验收手续,墙上水平标高控制线已弹好。(2)预埋在垫层内的电气及其设备管线已安装完(用细石混凝土或1:3水泥砂浆将电管嵌固严密,有一定强度后才能铺炉渣),并办完隐蔽验收手续。(3)穿过楼板的管线已安装验收完,楼板孔洞已用细石混凝土填塞密实。(4)地面以下的排水管道、暖气沟、暖气管道已安装完,并办理完隐蔽验收手续。1.11.5材料和质量要点1.11.5.1材料的关键要求(1)水泥水泥进场后按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取样进行检验,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超过三个月时应在使用前作复验,检验合格后,方准使用。水泥应按不同品种、不同强度、不同出厂日期分别堆放和保管,不得混杂,并防止混掺使用。(2)炉渣炉渣或水泥炉渣垫层采用的炉渣应为陈渣,即在使用前应浇水闷透的炉渣,禁止使用新渣。67
1.11.5.2技术关键要求(1)严格控制各道工序的操作质量,配料应准确掌握配合比,搅拌要均匀,并严格控制加水量。(2)铺设炉渣时加强厚度和平整度的检查,滚压密实均匀,加强成品的养护等,以确保达到要求的强度。1.11.5.3质量关键要求(1)要注意对基层的清理、洒水湿润以及炉渣的选用和配制,以防止垫层空鼓开裂。(2)必须严格按工艺流程操作,整个过程控制在2h内,滚压过程中随时拉水平线进行检查以免炉渣垫层表面不平。(3)炉渣拌合料拌合时要严格按配合比,严禁过早上人和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以免造成炉渣垫层的松散和强度的降低。1.11.5.4职业健康安全关键要求炉渣、石灰过筛、闷水时,操作人员应戴手套、穿胶鞋、戴防护眼镜等劳动保护用品。1.11.5.5环境关键要求炉渣垫层冬期施工,水闷炉渣表面应加保温材料覆盖,防止受冻。做炉渣垫层前3d做好房间保暖措施,保持铺设和养护温度不低于5℃。已铺好的垫层应适当护盖,防止受冻。1.11.6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1.11.6.1工艺流程基底处理——配置炉渣——找标高、弹线、做找平墩——基层洒水湿润——铺炉渣垫层——刮平、滚压(振实)——养护1.11.6.2操作工艺炉渣垫层采用炉渣或水泥与炉渣或水泥、石灰与炉渣的拌合料铺设,其厚度不应小于80mm。(1)基层处理:铺设炉渣垫层前,对粘结在基层上的水泥浆皮、混凝土渣子等用钢凿子剔凿,钢丝刷刷掉,再用扫帚清扫干净,洒水湿润。(2)炉渣(或其拌合料)配制1)炉渣或水泥炉渣垫层的炉渣,使用前应浇水闷透;水泥石灰炉渣垫层的炉渣使用前应用石灰浆或用熟化石灰浇水拌合闷透,闷透时间均不得少于5d。2)炉渣在使用前必须过两遍筛,第一遍过大孔径筛,筛孔径为40mm,第二遍用小孔径筛,筛孔为5mm,主要筛去细粉末,使粒径5mm以下的颗粒体积不得超过总体积的40%。68
3)炉渣垫层的拌合料体积比应按设计要求配制。如设计无要求,水泥与炉渣拌合料的体积比宜为1:6(水泥:炉渣),水泥、石灰与炉渣拌合料的体积比宜为1:1:8(水泥:石灰:炉渣)。4)炉渣垫层的拌合料必须拌合均匀。先将闷透的炉渣按体积比与水泥干拌均匀后,再加水拌合,颜色一致,加水量应严格控制,使铺设时表面不致出现泌水现象。水泥石灰炉渣的拌合方法同上,先按配合比干拌均匀后,再加水拌合均匀。(3)找标高、弹线、做找平墩:根据墙上+500mm水平标高线及设计规定的垫层厚度(如无设计规定,其厚度不应小于80mm),往下量测出垫层的上平标高,并弹在周墙上。然后拉水平线抹水平墩(用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抹成60mmX60mm见方,与垫层同高),其间距2m左右,有泛水要求的房间,按坡度要求拉线找出最高和最低的标高,抹出坡度墩,用来控制垫层的表面标高。(4)基层洒水湿润:炉渣垫层拌合料铺设之前再次用扫帚清扫基层,用清水洒一遍(用喷壶洒均匀)。(5)铺设炉渣拌合料1)铺设炉渣前在基层刷一道素水泥浆(水灰比为0.4~0.5),将拌合均匀的拌合料,从房间内退着往外铺设,虚铺厚度宜控制在1.3:1,如设计要求垫层厚度为80mm,拌合料虚铺厚度为104mm(当垫层厚度大于120mm时,应分层铺设,每层压实后的厚度不应大于虚铺厚度的3/4)。2)在垫层铺设前,其下一层应湿润;铺设时应分层压实,铺设后应养护,待其凝结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6)刮平、滚压:以找平墩为标志,控制好虚铺厚度,用铁锹粗略找平,然后用木杠刮平,再用滚筒往返滚压(厚度超过120mm时,应用平板振动器),并随时用2m靠尺检查平整度,高出部分铲掉,凹处填平。直到滚压平整出浆且无松散颗粒为止。对于墙根、边角、管根周围不易滚压处,应用木拍板拍打密实。采用木拍压实时,应按拍实一拍实找平一轻拍逗浆一抹平等四道工序完成。(7)水泥炉渣垫层应随拌随铺,随压实,全部操作过程应控制在2h内完成。施工过程中一般不留施工缝,如房间大必须留施工缝时,应用木方或木板挡好留槎处,保证直槎密实,接槎时应刷水泥浆(水灰比为0.4~0.5)后,再继续铺炉渣拌合料。(8)养护:垫层施工完毕应防止受水浸润。做好养护工作(进行洒水养护),常温条件下,水泥炉渣垫层至少养护2d;水泥石灰炉渣垫层至少养护7d,严禁上人乱踩、弄脏,待其凝固后方可进行面层施工。1.11.7质量标准69
1.11.7.1主控项目(1)炉渣内不应含有有机杂质和未燃尽的煤块,颗粒粒径不应大于40mm,且颗粒粒径在5mm及其以下的颗粒,不得超过总体积的40%;熟化石灰颗粒粒径不得大于5mm。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材质合格证明文件及检测报告。(2)炉渣垫层的体积比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检查配合比通知单。1.11.7.2一般项目(1)炉渣垫层与其下一层结合牢固,不得有空鼓和松散炉渣颗粒。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用小锤轻击检查。(2)炉渣垫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7.2的规定。炉渣垫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单位:mm)表5.7.2项次项目允许偏差检验方法1表面平整度9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2标高±9用水准仪检查不大于房间相应尺寸的3坡度用坡度尺检查2/1000,且不大于274厚度在个别地方不大于设计厚度的l/10用钢尺检查检验方法:应按表5.7.2中的检验方法检验。1.11.8成品保护1.11.8.1铺炉渣拌合料时,注意不得将稳固电管的细石混凝土碰松动,通过地面的竖管也要加以保护。1.11.8.2炉渣垫层铺设完之后,要注意加以养护,常温下养护3d后方能进行面层施工。1.11.8.3不得直接在垫层上存放各种材料,尤其是油漆桶、拌合砂浆等,以免影响与面层的粘结力。1.11.9安全环保措施1.11.9.1炉渣过筛、拌合料拌合和垫层铺设时,操作人员应戴口罩、风镜、手套、套袖等劳动保护用品,并站在上风头作业。1.11.9.2施工机械用电应符合现场施工用电有关规定,夯填垫层前,应先检查打夯机电线绝缘是否完好,接地线、开关是否符合要求;使用打夯机应由两人操作,其中一人负责移动打夯机胶皮电线。70
1.11.9.3打夯机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防止漏电伤人。两台打夯机在同一作业面夯实时,前后距离不得小于5m,打夯时严禁夯打电线,以防触电。1.11.9.4配备洒水车,对干炉渣等洒水或覆盖,防止扬尘。1.11.9.5车辆运输应加以覆盖,防止遗洒。1.11.9.6开挖出的污泥等应排放至垃圾堆放点。1.11.10质量记录1.11.10.1炉渣垫层分项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批验收记录。1.11.10.2施工配合比单、施工记录及检验抽样试验记录。1.11.10.3原材料的出厂检验报告和质量合格保证文件、材料进场检验报告(含抽样报告)。1.11.10.4各摊铺层的隐蔽验收及其他有关验收文件。1.11.10.5土壤中氡浓度检测报告。71'